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建筑物

古代灌溉、排水等工程中的各类建筑物。包括分水、引水、输水、配水、灌水、排水、蓄水等工程设施。主要有水门、涵管、鱼嘴、堰、渠道、阴沟、飞槽、连筒、虹吸、田间垅沟、陂塘、水池、水库(见古代水库造作)、水窖、虚堤、水等等。同一建筑物,各地区往往有不同名称。用料有土、石、砖、瓦、竹、木、梢、草、金属等。这些工程结构及物料多与现代类似。水门又称斗门或牐(闸),东南沿海称碶。水门在西汉已见记载。

古代灌溉、排水等工程中的各类建筑物。包括分水、引水、输水、配水、灌水、排水、蓄水等工程设施。主要有水门、涵管、鱼嘴、堰、渠道、阴沟、飞槽、连筒、虹吸、田间垅沟、陂塘、水池、水库(见古代水库造作)、水窖、虚堤、水等等。同一建筑物,各地区往往有不同名称。用料有土、石、砖、瓦、竹、木、梢、草、金属等。这些工程结构及物料多与现代类似。

水门又称斗门或牐(闸),东南沿海称碶。水门在西汉已见记载。后分进水、节制、分水、退水和排沙闸等。沿海灌区又有防潮闸。唐代已有两渠道平交,用一组闸门控制的水闸枢纽。北宋至道二年(996年)以前,郑白渠上已建有工作闸门176座。最晚在北宋时期,闸门已有工作闸门检修闸门的区别。闸座多用石或砖砌,闸门板或叠梁则为木质。

涵管又称水窦或筒口,即过水涵洞或暗管,多为砖石结构。涵管可以替水门分水、引水,也可用于立交工程。唐代杭州西湖的石涵是进水建筑物,在湖水位过高时,也可用来泄洪。汉中山河堰支渠分水建筑物和穿过渠道排泄沥水,也多采用石函做立交建筑。涵管也常为木制。北宋时有于函内装铜轮刀,水冲时,可以割断进入的杂草。较小的涵洞有的地区叫筒跋。

鱼嘴又称铧嘴,即分水导流堰。在秦代建成的都江堰和灵渠上,有这种设施。鱼嘴或用块石叠砌,或用竹笼卵石构筑。宁夏引黄有迎水,河南广济渠有分水石,结构大致相同。四川湔江堰等有平水梁,作用相似。

堰又称为埭,即溢流坝,位于渠首的拦河堰也称为堨。如曹魏嘉平二年(250年)修建的位于永定河上的戾陵堰。用以抬高水位,便于引水。而设在渠堤或陂塘上的堰,又称,在宁夏称渠,用以宣泄渠中多余水量,保证下游的安全。形制较小者,王祯《农书》称为水栅。永久性的堰多为石砌。临时性的有石笼,石囤,草土,梢木等结构。

渠是水道,南方又称泾、塘、浦、圳等。王祯《农书》称为浚渠。阴沟是地下暗渠。西汉时暗渠上有一排竖井的称为井渠。《周礼·考工记》已记载渠道上有类似陡坡和跌水的设施。后代稍大的渠道有的还有衬砌和护岸工。

飞槽又称飞渠、橙槽。王祯《农书》称为架槽,即今之渡槽。古代多为木制。《水经·渭水注》记西汉时长安西南在跨越泬水支渠的渠道上建有飞渠。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在今湖北枣阳县的平堰灌区中,跨越河道和山岗建有长达83丈的飞槽,名通天槽。

虹吸古称渴乌,东汉时已有,后代用于供水及水力仪器。倒虹吸古代没有通用专名,王祯《农书》中称为连筒,用去节竹筒连接而成,阴沟也可以作成倒虹吸形式。湖北南漳一带灌渠有木汆剅(读如密娄),用以引水,也是一种倒虹吸。

虚堤为引取河渠渗水的措施,类似今之反滤设备。北宋时曾用碎砖瓦修筑虚堤,引汴河水灌溉。

是安置在渠水流入田块地方的防冲设施,多系竹篾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