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正槽式溢洪道

泄槽轴线与过堰水流方向一致的开敞式溢洪道。当河岸有高程适宜的马鞍形垭口时,布置正槽式溢洪道,可节省开挖方量,故在土石坝枢纽中采用较多(如图)。 正槽式溢洪道平面、纵剖面图 正槽式溢洪道,常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消能段和尾水渠组成。其中控制段、泄槽及消能段三部分是溢洪道的主体。进水渠的平面布置要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控制段,避免出现横向水流或漩涡。其横断面大多为梯形,常用的边坡比为:新鲜岩基1∶0.

泄槽轴线与过堰水流方向一致的开敞式溢洪道。当河岸有高程适宜的马鞍形垭口时,布置正槽式溢洪道,可节省开挖方量,故在土石坝枢纽中采用较多(如图)。

正槽式溢洪道平面、纵剖面图

正槽式溢洪道,常由进水渠、控制段、泄槽、消能段和尾水渠组成。其中控制段、泄槽及消能段三部分是溢洪道的主体。

进水渠的平面布置要使水流平顺地进入控制段,避免出现横向水流或漩涡。其横断面大多为梯形,常用的边坡比为:新鲜岩基1∶0.1~1∶0.3,风化岩基1∶0.5~1∶1.0,土基1∶1.5~1∶2.5,在岩基上可不作护面。为防止水流冲淘边坡和减少水头损失,渠中水流流速,通常限制在1~2米/秒内,渠轴线方向不宜急剧变化,必须转弯时,其弯曲半径应大于4~5倍渠底宽。在堰前3~6倍堰顶水头范围内,设置导流墙或渐变段,可改善进入控制段的水流条件。控制段,常采用溢流堰型式以准确控制过水能力。溢流堰位置,应根据地形、地质、运行和经济等条件确定。最好设置在较新鲜的岩基上,并尽量靠近水库,以缩短引渠长度。溢流堰,常采用宽顶堰、曲线型或折线型实用堰(见堰流)及驼峰堰。宽顶堰结构简单,施工方便,但流量系数较低。实用堰流量系数较大,但开挖方量也较大,施工较复杂。驼峰堰剖面由不同半径的圆弧复合而成,流量系数介于二者之间。正槽式溢洪道的溢流堰多为低堰,堰面一般不会出现过大的负压,不致发生破坏性空蚀和振动,为获得较大的流量系数,要选择合适的溢流曲线及堰面定型设计水头Hd、上游堰高P1和下游堰高P2。对中小型溢洪道可取Hd为0.6~0.75倍堰顶最大水头,P1≥0.5Hd,P2≥(0.6~0.7)Hd。堰上设置闸门和胸墙,可提高控制泄量的能力,扩大防洪库容,增加兴利库容。为减少挖方量改善泄槽的水流条件或减少出口单宽流量,常在溢流堰与泄槽之间或泄槽与消能段之间设展宽的过渡段。

溢洪道常采用挑流消能,为增加挑坎稳定性,挑坎底部应设插入地基的齿墙,挑坎下游接短护坦,以保护地基不受冲刷。采用底流消能时,消力池后应设置海漫、防冲槽。消能后的水流要与下游河渠中正常水流较好衔接。尾水渠平面布置应平顺,底坡与下游河道平均坡降接近,断面一般为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