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盐碱地

使用这些资料时,须注意所联系的条件。盐碱地的成因和分布 盐碱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很广的土类。它的形成是多种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方面,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使土壤和地下水中残留着比较多的盐分;水文地质方面,地下径流排泄不畅,水位浅,潜水蒸发量大,溶解在地下水中的盐分,在蒸发作用下向表土层集中。因而产生盐碱化现象。

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碱成分,对农作物有危害的土地。在土壤学中,把这类土壤称为盐渍土或盐碱土。

土壤盐碱成分及存在形式 土壤中的盐碱成分,主要由钾、钠、钙、镁等阳离子和氯、硫酸根、碳酸根、重碳酸根等阴离子结合成多种盐组成。其中氯盐和硫酸盐类为中性盐,碳酸钠(苏打)和重碳酸钠(小苏打)为碱性盐。盐分在土壤和地下水中,大部分以溶液状态存在。溶液在蒸发作用下浓缩,当浓度超过饱和点时,则有一部分盐析出沉淀,变成固体状态。土壤胶体从土壤溶液中吸附钾、钠、钙、镁等阳离子。被土壤胶体吸附的各种阳离子,可以和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等当量互换,故称为交换性阳离子。在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中,钠离子所占百分比越高,则土壤碱性越强,物理性质越坏;湿时胶体膨胀,透水性极差;干时胶体收缩,产生龟裂。土壤中成溶液状态和固体状态的可溶性盐分,容易受降雨和灌溉水淋洗;而被土壤胶体吸附的钠离子则不易淋洗。

盐碱土类型 在作物根系活动层中,土壤含盐量增加的过程,称为土壤积盐或盐化;反之,含盐量减少的过程,称为土壤脱盐。土壤胶体吸附交换性钠离子增加的过程,称为土壤碱化;反之,称为土壤脱碱。含盐量大于0.2%,或土壤饱和溶液电导度大于4毫姆欧/厘米(25℃),酸碱度pH值小于8.5,交换性钠百分比小于15%的土壤,称为盐化土。盐化土含盐的主要成分为氯盐和硫酸盐。含盐量大于0.2%,或电导度大于4毫姆欧/厘米,交换性钠百分比大于15%,pH值为8.5左右,所含可溶盐中重碳酸钠占优势,并有部分碳酸钠存在的土壤,称为苏打盐化土,或碱化盐土。含盐量小于0.2%,电导度小于4毫姆欧/厘米,交换性钠百分比大于15%,pH值8.5~10的土壤,称为碱化土。盐化土类对植物的危害,主要由于含盐量多,土壤溶液浓度高,妨碍根系吸收水分,严重时导致植物枯萎。碱化土由于碱性强,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都有毒害作用,并且土壤物理性质恶劣。

土壤盐渍度和碱化度 划分土壤盐渍度和碱化度的标准,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调查农作物缺苗率,同时取耕作层或根系活动层土样进行化学分析。二是统计盐碱化土地上的农作物减产程度(和同等耕作和施肥条件下非盐碱化土地上作物产量对比),并在作物对盐碱度敏感期取土样进行化学分析,这样,就可取得不同缺苗率或减产程度和盐碱化程度的关系。划分土壤盐渍度的含盐量指标,随作物耐盐性、土壤盐分组成、地区气候状况和耕作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而异。使用这些资料时,须注意所联系的条件。

盐碱地的成因和分布 盐碱土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很广的土类。它的形成是多种自然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方面,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使土壤和地下水中残留着比较多的盐分;水文地质方面,地下径流排泄不畅,水位浅,潜水蒸发量大,溶解在地下水中的盐分,在蒸发作用下向表土层集中。因而产生盐碱化现象。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每年雨季,表土脱盐,旱季积盐,呈周期性变化。在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地下径流不畅的地区,引水灌溉或修建蓄水工程,如处理不当、抬高了地下水位,可能引起盐渍化。在中国,多年平均降雨量少于800毫米、而又排水不畅的地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土壤存在。东南沿海省份,年雨量超过800毫米,但受海潮影响,滨海土壤也有盐渍化问题。据统计,1949年以前,全国有盐碱地面积约3.5亿亩,其中分布在耕地中的盐碱地约1亿亩。经过30年来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中的盐碱地有一半已得到改良。

盐碱地改良途径 盐化土可在有排水的条件下,通过灌水和利用降雨淋洗盐分,使土壤脱盐。碱化土须施用含钙或硫酸的化学改良剂,如石膏等,进行改良。苏打盐土单纯用冲洗改良不易见效,且可能导致土壤碱化;最好结合施用含钙的化学改良剂进行冲洗改良。当底层土壤含有石膏或碳酸钙时,可深翻把下层土壤翻到上层,代替化学改良剂。施用厩肥和种植绿肥,对改良碱土和苏打盐土效果良好,也是盐化土冲洗后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