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水土保持规划

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规划的类别与任务 水土保持规划有两类:①大面积的战略规划。以大流域及其主要支流为单元,或以省、地、县为单元,面积从几千至几十万平方公里。

为了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规划的类别与任务 水土保持规划有两类:①大面积的战略规划。以大流域及其主要支流为单元,或以省、地、县为单元,面积从几千至几十万平方公里。其主要任务是: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划分出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及各个类型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和优势,分别拟定出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方向及模式,确定保持水土的主要措施、治理指标和进度、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科学预测。②小面积的治理规划。以小流域或以乡、村为单元,面积从几个到200平方公里,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大面积规划提出的方向和要求,及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地确定农林牧生产用地的比例和位置,布设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安排各项措施的治理进度和相应的劳力、经费、物资,大面积规划通过小面积治理规划去贯彻落实。

规划的指导思想 ①水土保持规划,应与中央和当地国民经济建设计划相适应,为实现经济建设目标服务。②水土保持规划应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结合,为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上的主要问题服务。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首先解决粮食、燃料、饲料、肥料、现金收入等问题,有的地方还要解决人畜用水困难。通过水土保持,逐步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开拓治贫致富的道路。③水土保持规划,应充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发展农林牧副渔生产服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断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有效地增加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总产值和净产值。为此,在规划中应搞好经济核算,计算各项措施的投入与产出,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优选出最佳的土地利用与措施布局方案。④水土保持规划,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科学论证水土流失与低产贫困的根本原因,提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与逐步实施的步骤。

规划的基本原则 ①水土保持规划,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生产建设方向的确定,治理措施的布局,治理进度的安排,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等,都应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办事。②水土保持规划,要贯彻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发挥当地优势的原则。全国水土流失地区分布很广,情况千差万别,规划要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和特点,分成若干类型区,按类型区分别研究,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采取不同的技术经济指标等。③水土保持规划要遵循系统分析的原则。④要正确处理好水土保持各项措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林草措施与工程措施、治坡措施与治沟措施之间的关系,做到总体布置与实施程序紧密结合,合理安排。⑤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规划。凡跨县、跨地区、跨省的流域由相应高一级的有关部门主持。这样,有利于协调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有利于实现综合治理与集中治理;有利于水土保持与水利建设结合,以收到更好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益(包括保持水土、削洪、减沙效益)。⑥作好水土保持规划与农、林、牧、水等各专业规划之间的协调工作,这些规划彼此之间,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明确区别,在用地比例、部位上要协调一致,在专业内容上要突出重点。此外还要解决某些能源规划,交通规划中有关水土流失防护问题。

规划的基础工作 规划之前,要进行水土保持综合调查考察。摸清规划地区的基本情况,广泛收集有关数据资料,作为进行规划的基本依据。①自然情况,首先应了解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因素:如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同时,还要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其它气象因素及旱、涝、雹等灾害性天气等。②社会经济情况,着重了解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现状;农、林、牧、副业生产情况,经验和问题;群众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等。此外还应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和预测及趋向估计。③水土流失情况,包括水土流失的形态、程度、分布与潜在危险;对当地和下游群众生活以及国民经济建设各方面的危害以及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等。④水土、生物资源评价,摸清各类土地面积及其土壤性质水分,肥力状况、水量和水质的分布总量,以及当地的生物资源,包括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等,进行适宜性的评价,考察目前开发利用情况和问题,分析研究将来开发利用的潜力和基本途径。⑤水土保持现状,包括历年来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完成的数量、质量、与效益;总结组织领导和技术措施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在技术措施经验中着重了解不同类型地区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如何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等。

规划的基本内容 ①研究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农、林、牧用地比例,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情况,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首先研究确定规划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定出生产发展的方向,然后研究确定农、林、牧业生产用地的比例和位置,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特别注意逐步发展商品经济,尽快改变贫困面貌。②研究水土保持治理途径,确定措施布局位置,根据确定的生产发展方向和土壤流失的自然地理特点,确定农、林、牧各项措施,合理布局和实施程序、各项措施协调配合,使工程与林草及农业技术、治坡与治沟紧密结合,集中治理,连续治理,互相促进。在实施措施布局时,注意解决好农林牧互相争地的矛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矛盾,统一规划与分散治理的矛盾(许多地方实现按户承包治理)等等。规划中对上述两项内容,必须论证其技术上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③研究规划中的科学依据,确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水土保持规划涉及的范围很广,需要搜集、研究各方面的科学依据和定额,才能使规划和技术经济指标落到实处。主要经济指标是:第一进度指标:根据规划要求的时段(例如:到1990年或2000年),每5年或10年内,各项治理措施要求新增的工作量和到每时段末,要求累计达到的工作量。第二投入指标:按上述进度,在每一时段内完成各项措施工作量各需多少劳动力、经费和物资。第三效益指标:包括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保持水土、缓洪减沙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效益。直接经济效益包括提高当地农林牧副渔业产值、增加群众经济收入,解决“三料”和人畜用水困难等。间接经济效益包括对规划地区下游减轻洪水、泥沙危害,保护农田、村镇安全、延长水库寿命等效益。第四研究提出保证实施规划的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与经济管理、落实经济政策与水土保持责任制,搞好科学研究、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等,都应作出相应的规划,并切实执行,以保证水土保持规划的实施。

水土保持规划的核心是土地利用规划,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并制订、发展了土地分为8级制的方法,Ⅰ~Ⅳ级为宜耕地,其余为非宜耕地;Ⅰ级地具有很少利用限制的;Ⅱ级地有些利用限制,减少植物的选择或需要一般水土保持措施;Ⅲ级地有严重限制,减少植物的选择或需要特殊水土保持措施或两者都有;Ⅳ级地有很严重的限制,限制植物的选择,需要很慎重的管理或两者都有;V级地很少或全无土壤侵蚀为害、但具有其它不可除去的限制,只能主要用于围牧场、放牧场,造林或野生动物保护(V级地实际上主要是谷底的沼泽地或经常遭淹没的地)。Ⅵ级地有很严重的限制,不宜耕种,只能主要用于围牧场,放牧场,造林或野生动物;Ⅶ级地有很严重的限制,不宜耕种,只能用于放牧、造林或野生动物;Ⅷ级地有限制,不能用作植物商品生产,只能用于旅游、野生动物、供水或观赏。后来英国、加拿大及其他国家相继制订类似的土地分级标准,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近年来,中国在土壤普查及水土保持典型规划中也制定土地分级标准,对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应用系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大大提高了速度和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