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降水过多、排水不畅,发生旱地积水,水田淹水过深,造成农作物歉收的现象。单纯由于当地雨水过多,久久不能外排而产生的涝灾,叫作内涝,也称沥涝。实际发生的涝灾,往往伴有来自上游的地面径流和河水漫溢,以至洪涝难分。有涝必有渍,合称渍涝,或统称为涝。涝的危害,首先在于恶化土壤通气条件,造成作物根部缺氧。水稻虽可通过体内通道向根部输氧。

降水过多、排水不畅,发生旱地积水,水田淹水过深,造成农作物歉收的现象。单纯由于当地雨水过多,久久不能外排而产生的涝灾,叫作内涝,也称沥涝。实际发生的涝灾,往往伴有来自上游的地面径流和河水漫溢,以至洪涝难分。有涝必有渍,合称渍涝,或统称为涝。

涝的危害,首先在于恶化土壤通气条件,造成作物根部缺氧。水稻虽可通过体内通道向根部输氧。但是土壤长期通气不良,则有机质分解缓慢,还原作用加强,造成养分供应失调,并产生危害作物的还原性物质,使作物生长受到抑制。受涝期间,田间湿度大,容易诱发病虫害,加重灾情。如果播种期长期积水或土壤过湿,将因不能及时播种而贻误农时。

造成涝灾的原因,首先是降雨过多和过于集中,所以涝灾多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多雨季节。其次是排水条件不好,平原地区坡度平缓,径流缓慢,来不及排泄暴雨径流,特别是一些封闭的或半封闭的低洼地,本身排水已经困难,再受周围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入侵,最易发生涝渍灾害。长江中下游沿江滨湖的圩垸,黄淮海平原洼地、珠江三角洲、沿海垦区等都是涝灾威胁严重的地区。

为减免涝灾损失而采取的措施称为除涝,也称治涝。治涝措施见排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