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茶史

这些产地,遍布长江中下游各省,其中如宜兴和长兴的茶山,栽种茶树很多。所以,两晋南北朝时,在荆湘和江淮以南,茶叶的饮用便已相当普及,并常作待客和祭奠之用。中国在汉以前无制茶或茶类的记载。三国张楫《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表明在三国以前的一段时间中,巴蜀和荆湘一带,习惯以生产饼茶、团茶为主。

茶是中国最先发现、利用的一种饮料作物。中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业发源地。在战国以前,中国茶的生产,饮用,主要流行于巴蜀地区。秦汉统一全国以后,茶叶由西而东,从北到南,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国南部较快地传播开来。但是直到南北朝,茶的饮用,还只盛于巴蜀,荆、湘和江南一带。

中国茶业兴于唐代,特别是在中唐以后,随着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饮茶的兴起,茶叶贸易和南方茶叶生产也显著发展起来。唐朝始有研究茶的专著,茶始立税。此时,茶才形成为一种对全国经济、文化有较大影响的行业。

宋代由于茶叶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政府垄断茶利、实行专买专卖的榷茶政策。宋初首先榷东南茶叶,主要是为增加财政收入。但神宗时榷川峡茶叶,专门用于和边疆少数民族易马,把茶叶由过去单纯为索贡取税,进一步扩大用来为政治、军事服务。宋代这一榷制,一直沿用到清代。

明、清是中国古代制茶技术和茶叶出口贸易有重大发展的时期。明代在生产技术上,特别是在绿茶采制方面,达到了中国传统茶叶生产较为娴熟的程度。清代前期和中期,由于西方社会饮茶风盛,中国茶叶出口和茶业一度达到了最为繁荣的阶段。但至19世纪末年,由于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在南亚纷纷建立茶园,也由于他们对中国及其茶业的不断侵略和摧残,过去长期领先于世的中国茶业,开始衰落了。

先秦茶事传说

陆羽《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相传始于“神农时代”,其初是作为药用。巴蜀早期茶史,现已无直接记载。据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追述,在周武王克殷以后,封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并称其“园有芳蒻、香茗”,反映至少在西周初年,巴蜀即已开始种茶和饮茶。《华阳国志·蜀志》也称:“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葭萌是蜀人称茶的方言,以茶命名、名地,反映战国时蜀人对茶叶已十分崇尚。

秦汉两晋南北朝茶史

秦(公元前221)以前,巴蜀的经济比较发展,秦汉统一全国以后,巴蜀特别是成都一带,很快就形成为中国人口较多的殷富之地。这一社会经济背景,使成都成了中国早期茶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并影响了中国茶业传播的路线和速度。

中国其他地区的茶业,是秦人取蜀以后,才渐次传播开来的。《荼陵图经》称,茶陵系因陵谷产茶得名,其初写读作“荼陵”。至迟在西汉时,茶业就由巴蜀传到了今湖北、湖南一带。在东汉或三国时,又由荆楚进一步传播到了长江下游的今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蜀人王褒在成都写了一张有关奴仆劳务的《僮约》。其中提到二项茶务劳动:一是烹荼尽具,二为武阳买荼。这是中国关于饮茶和茶叶贸易的最早可靠记载,显示当时不但已有了烹饮茶叶的专门器具,还形成了如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和成都一类的茶叶产地及消费市场。成都是西汉人口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手工业和商业均较发达。其时巴蜀的茶叶产地除武阳外,还有涪陵、什邡和南安(今四川省乐山县)等。所以,当时成都不但是一个茶叶的消费中心,也是周围茶叶的一个集散中心。

三国时,东吴的很多地方已开始种茶,但在其都城一带,茶的饮用可能还局限于上层社会。至两晋南北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茶业,就逐渐发展起来。当时著名茶叶产地有:巴东、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武昌、西阳(今湖北黄冈县)、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市)、茶陵、庐江(今安徽省霍山县东北)、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吴兴、永嘉等等。这些产地,遍布长江中下游各省,其中如宜兴和长兴的茶山,栽种茶树很多。所以,两晋南北朝时,在荆湘和江淮以南,茶叶的饮用便已相当普及,并常作待客和祭奠之用。

中国在汉以前无制茶或茶类的记载。三国张楫《广雅》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表明在三国以前的一段时间中,巴蜀和荆湘一带,习惯以生产饼茶、团茶为主。

隋唐五代茶史

中国北方不产茶,所以尽管南方茶叶很早和不断流入北方,但在隋唐以前,茶的饮用始终未形成为风俗。隋朝统一全国特别是修凿大运河后,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为后来茶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开元(713~741)年间,北方大兴禅教。坐禅夜间不睡不食,唯许饮茶,唐肃宗下令禁酒,民间以茶代酒,由是北方饮茶逐渐风行各地。据《封氏闻见记》载,当时从今山东省的邹县、历城、惠民和河北省沧县一直到陕西省的西安市,许多城镇开办茶店,处处都可以买到茶喝。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受这一影响,也形成了饮茶的习俗,出现了以马换茶的边茶贸易。

唐代北方饮茶的突然兴起,推动了南方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唐朝茶叶的产地,已遍及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和岭南等地的40多个州郡。一些原不产茶的地方,如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镇市)在元和年间,一跃竟成为赣北皖南茶叶的重要集散地。

唐代南方各地所产的茶叶,大多先集中扬州,然后由运河或两岸的“御道”再转运京城或北方。唐代茶叶贸易十分兴旺,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销售路线或市场。如新安茶(即蜀茶),主销今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浮梁茶主要运销关西和山东一带;蕲州、鄂州和至德茶,主销今豫北和晋、冀南部地区;衡山茶专销今湖南、广西、岭南和交趾(今越南)等地:歙州、婺州茶,一般销售今河南和河北一带。从唐代茶叶产制运销的上述情况中,不难看出当时中国茶业的重心,已由巴蜀东移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

唐代以前,茶叶生产技术,很少具体记载。陆羽撰写《茶经》,开创了为茶著书立说之始,促进了茶业的发展。唐代以前“荼”字借作茶,中唐以后将荼减一横始有茶字;过去无茶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开始税茶,茶十税一;过去南方流行的以茶为礼的风俗,中唐以后普及全国,在文人学士中还出现了茶宴、茶集和茶会等以茶相集的社交活动。所有这些不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而且使茶的生产、饮用还成为唐朝文化的特点之一,传到了今越南、朝鲜及日本等国。

五代(907~960)时,中国虽然陷入了封建割据的局面,但由于茶税对各割据政权都已构成一宗重要经济收入,所以南北的茶叶贸易持续不衰。蜀、楚、南唐、闽和吴越等割据政权,对茶叶生产基本上都采取鼓励或保护政策。如在马殷治楚期间,湖南的茶业就有很大发展;建茶在陆羽《茶经》中还不知名,五代时改制研膏后,开始作为贡茶。五代初年刊印的《四时纂要》,详细记述了茶树的栽培管理技术。

宋元茶史

随着茶叶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经济、文化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宋代虽然长期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但其茶业在生产和贸易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宋代茶叶产地扩大到111个州军。除去其中从唐朝茶区划出的10个新州外,宋代茶叶产地,比唐代实际增加了很多。在这些产地中,特别是实行榷茶的地区,出现了很多以茶为业的农民和大规模的官营茶园。成都府路九州军二十茶场,岁产茶“一千六百十七万斤”。其中不少是年产茶叶万担以上的茶场。

宋代饮茶的地区和阶层,较唐代也有发展。太祖初年,宋辽开始互市;太宗时并于宋辽边界处设置榷场,以茶换取辽货。中原、华北一带,除在都市中遍设茶店、茶坊外,还有在小巷和大街上流动卖茶的摊贩。宋代茶叶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茶行这种茶商同业组织。

唐代和五代对茶的生产、贸易,基本上是采取听民自由经营、政府课税收贡的政策。入宋以后,开始控制茶叶产销,首先在东南地区推行茶由官买官卖的榷茶制度。乾德二年(964),在京师(今开封)、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汉阳、蕲口(今湖北省蕲春县)并置场榷茶。乾德三年,又榷蕲、黄、舒、庐、寿五州茶,置十四场。茶场负责收购园户的茶叶,榷货务负责收纳茶商钱帛、批发茶引到指定茶场兑茶。熙宁七年(1074)以后,又在川、峡各地广设茶场。宋初榷茶,商人只向榷货务交输钱帛,后来边疆军粮马草紧缺,一度鼓励商人以粮草输边,至内地偿以茶货的政策。

宋代最初制造的贡茶,名龙团凤饼;宋徽宗时,建安各色贡茶多达五十品左右。建安贡茶的追新求异,促进了茶叶加工的发展。宋初制作贡茶,往往杂以龙脑诸香;即在茶叶蒸碾以后,把龙脑切片置诸茶中或以龙脑浸水浇洒茶上再加压制。从而进一步创制了花茶。南宋时,用以窨茶的鲜花已增加到十种左右。

元代茶政和茶叶产销,除不重以茶易马外,基本上沿袭宋制。唐宋崇尚的团茶、饼茶,在宋末和元初时,便已趋向中落。元代的“御茶”,虽仍沿用建州团饼作贡,但制式比宋代的龙凤茶要简化得多;至于民间,则一般都用“江西末茶、各处叶茶”。说明元代时,中国制茶已转为以末茶和叶茶为主的阶段。

明清茶史

明清是中国古代茶叶生产、制茶技术由鼎盛而转向衰落的时期。明代在制茶工艺特别是绿茶制造工艺上有很大发展。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命罢贡龙团凤饼,改为制芽茶以进,进一步推动了散茶制造技术的发展。散茶在明代是指晒青、蒸青和炒青等一类绿茶。在元代以前,主要是生产蒸青;到明代时,普遍改蒸为炒,炒青绿茶及其制作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明朝在茶树栽培技术上,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对茶园择地、培肥管理、茶园间作等都较过去有所提高。

清代茶业的发展,集中反映在茶叶的对外贸易上。中国茶叶运销国外的历史甚早,但茶叶的出口发展为一种正式的行业,则始于顺治和康熙年间。清代茶叶出口,分海陆两路。海路长期为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垄断,由广州出海经印度洋、绕非洲至伦敦再转销美欧各国;陆路则为俄国商队所擅,主要从华北经恰克图、伊尔库茨克再运到俄国欧洲本土。另一路也即古丝绸之路由中国茶商贩运至甘肃、新疆,然后流入俄国的中亚地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茶业也明显呈现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自咸丰时起,中国过去的榷茶引制日渐废止,原来垄断茶叶出口的行商,也为洋行所代替。清代茶叶的出口口岸,大者有汉口、上海、福州三处,次为广州、天津和芝罘(今山东省烟台市)三地。在这些城市中,洋商茶栈林立,有些外商甚至直接到中国腹地茶区开厂置业或租赁民房久居,坐收茶货。这造成了咸丰、同治和光绪年间中国南方一些省区,一度出现的毁林种茶和废田种茶的畸形发展局面。

英国等殖民主义者在大肆搜刮中国茶货的同时,从19世纪20年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他们也大力从中国引进茶种和茶叶生产技术,在他们当时的南亚殖民地发展和建立茶园。至19世纪末,随着这些新建茶园的陆续投产,尤其在生产中不断采用了近代科学技术成果,使中国长期占国际茶叶贸易的领先地位,迅速被他们所超过和压倒,从而中国清代中后期所开垦出来的茶园,大多变为荒山秃岭。中国茶业的这种衰落局面,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告结束,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