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乌龙茶制茶机

乌龙茶初制工艺的专用机械。乌龙茶要求叶底“绿叶红镶边”或称“三红七绿”,内质有独特的色、香、味,因此初制方法与其它茶类不同。历史上沿用手工方法制茶,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制乌龙茶制茶机械,1942年出现手摇摇青机,1958年在福建省崇安茶场等地使用乌龙茶机动摇青机,70年代后期,福建省研制乌龙茶包揉机和综合做青机。

乌龙茶初制工艺的专用机械。乌龙茶要求叶底“绿叶红镶边”或称“三红七绿”,内质有独特的色、香、味,因此初制方法与其它茶类不同。历史上沿用手工方法制茶,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制乌龙茶制茶机械,1942年出现手摇摇青机,1958年在福建省崇安茶场等地使用乌龙茶机动摇青机,70年代后期,福建省研制乌龙茶包揉机和综合做青机。

乌龙茶机动摇青机

摇青是制造乌龙茶的特有工序,历史上长期沿用圆形竹筛手工摇青。1942年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茶叶研究所吕增耕首先设计成功手摇竹笼式摇青机。摇青叶装入筒内随筒体旋转而翻滚,与筒壁摩擦而破损叶缘细胞,并散发少量水分,促使其局部发酵,形成乌龙茶的绿叶红镶边和独特香气的品质特点。60年代以来,应用的机动摇青机有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两类机型。最先出现的是自然通风型,该机型大多为铁木结构,形体较小,由筒体、机架、传动装置组成。筒体直径为0.6~0.8米,长1.8~2米,转速22~30转/分,单筒投叶量为40~60千克萎凋叶。筒壁用竹篾和网目为16孔/英寸的铅丝网围成,进茶和出茶门在筒体圆柱面上,大多是2~6只筒体并联使用。人工通风型摇青机的结构由筒体、机架、传动装置和通风加温装置组成。简体圆柱形,有内外两层,轴向同心,外筒投放做青叶,内筒为送风筒。外筒直径为1米,长1.2~2米,投叶量为100~200千克萎凋叶,转速为20~30转/分,筒壁用1毫米厚的镀锌板制成,壁上密布直径为4~6毫米的通气孔,内筒圆柱直径为12~18厘米,壁上亦密布通气孔,一端密闭,另一端与通风机相连,有加温设备的摇青机,可在同一机内完成萎凋、凉青和摇青工序。用作萎凋时,筒体位于慢档转速为3转/分左右,并鼓入不高于35℃的热风;用作摇青时,筒体位于快档转速25转/分左右,加温热源可用各种小型热风炉或用10千瓦的远红外线炭化硅电热板。

乌龙茶综合做青机

该机能完成乌龙茶初制生产的萎凋、摇青、凉青、做手、发箩等主要工序,所以称为“综合做青机”。20世纪70年代后期,福建省研制成综合做青机,有两种机号:920和1200型。机器由机架、筒体、加热炉、风机和喷风管、传动装置等部分组成(图1)。筒体由机架支承,电动机通过由蜗轮箱和三角皮带组成的传动装置变速使简体转动,每分钟16转,电热炉产生的热源,通过直径为26厘米的喷风管,由风机吹入筒体。工作原理是:茶青倒入筒体内后,跟随筒体的转动而翻动,与筒壁互相摩擦,摩破叶表细胞,溢出的茶汁与空气中氧气接触,产生酶促氧化和茶多酚类转化,叶片呈半发酵状态,形成“三红七绿”及特有的色、香、味。操作机器时需按乌龙茶做青的工艺要求,并注意品种、气候等因素的差异。操作过程一般分前、中、后期共6~8小时:前期是凉青萎凋阶段,历时1~2小时,以风机吹风为主,每隔30分钟要转动筒体3~5分,使茶青失水均匀;中期历时1~2小时,吹风和不吹风交错进行,使茶青失水同时产生生物化学变化;后期历时2~3小时,以筒体转动为主,转动时间可逐次增长,吹风时间逐次减少,最后停止筒体转动和停止吹风,静置40~60分钟,促进发酵(即“发箩”),掌握叶温不超过摄氏30℃,当茶青的叶边发生明显红色,花香味清纯,即完成做青工序,可转入下一工序杀青。

图1 综合做青机

乌龙茶包揉机

中国福建省南部乌龙茶初制的专用机械之一,适用于乌龙茶初制时包揉作业。以前这一工序是用人工完成,即把茶叶放在布袋中,袋口扎紧,用脚踩揉,茶叶经包揉后条索紧结,外形卷曲。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制包揉机,80年代创制成两种型号的包揉机(图2)。一种是6CW B-2-25型,它的工作部件依据手工布包揉的力学原理进行设计,由揉盘、揉桶、揉盖和自动加压收紧机构等部分组成。工作时,先把初焙后的茶叶放入桶内,压上揉盖,启动机器,茶叶在桶内搓揉挤压并自动收紧成团,定形后即可拧开揉盖取出茶团,解块,进行复烘,重复进行2~3次。另一种是6CB-23型,采用手工包揉原理,利用两只机械揉手对装入桶内初焙后的茶叶进行搓揉和挤压,该机由传动、揉压、进出茶、机体和机架等部分组成。电动机通过三角皮带与减速机构使揉手转动,用手摇动手轮推进揉手在揉桶内进行包揉作业,包揉完成后,打开上下盖门把茶叶取出解块复烘。

图2 包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