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竹织叶野螟

卵期释放赤眼蜂;幼虫期喷洒2.5%敌百虫粉剂、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用40%氧化乐果、40%乙酰甲胺磷乳油1~2毫升进行竹腔注射。

学名: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又称竹螟。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9~13毫米,翅展22~26毫米,黄至黄褐色,腹面银白色;头褐色,复眼草绿色;前、后翅外缘均有褐色宽边,前翅内横线、中横线和外横线褐色、弯曲,后翅外横线深褐色(见图)。卵扁椭圆形,长0.84毫米,蜡黄色;卵块呈鱼鳞状排列。幼虫6龄,老熟幼虫体长16~25毫米,乳白、橘黄至黄褐色,前胸背面有黑斑6块,胸、腹部各节有褐色或黑色毛片。蛹长11~14毫米,橙色,臀棘8根。分布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台湾、湖南、广东、湖北、四川、广西、山东、河南;日本,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为害毛竹、刚竹、淡竹、青皮竹、撑篙竹、早竹、苦竹、桂竹、哺鸡竹、石竹、水竹等竹叶。在浙江省一年1~4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下旬化蛹,5月中旬出现成虫,6月上旬为成虫活动高峰期。6月上旬到7月中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老熟幼虫绝大多数在表土中蛰伏,少数在竹上虫苞中化蛹,入土幼虫中也有少数化蛹,羽化产生第二代。8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入土结茧越冬,部分开始化蛹,同时第一代幼虫中也有少数化蛹,共同羽化产生第二、三代。第二、三代幼虫为害不及第一代,第四代主要为害青皮竹。气温25℃左右,蛹集中在20~23时羽化。羽化后,成虫先寻找板栗、麻栎、化香等蜜源植物进行补充营养,经5~7天再飞往当年新竹梢头叶背面产卵。每雌可产卵92~149粒,分4~8块产下。一株竹一般有卵22~65块,多达200余块。成虫趋光性强。卵多于夜间孵化。初孵幼虫爬行到新抽喇叭叶上,吐丝数道缠叶或吐丝卷一新叶成苞爬入,取食竹叶上表皮,每苞有幼虫2~25条,以8~9条为多。2龄幼虫吐丝转移,卷2~3片叶成苞,每苞有虫1~3条,取食苞内叶片成缺刻。3龄幼虫卷3~4片叶成苞,每苞1虫。每龄幼虫均需转移换苞,末龄幼虫每天或隔天转移换苞。1~2龄虫苞较松;3龄以后虫苞较紧,并以虫粪阻塞,给防治带来困难。幼虫转移换苞是幼虫由竹梢向下和向邻竹的扩散,致全竹林被害。每株虫口密度一般为300~500条,严重为害时达2000~4000条,最多可达9000条。受害竹,竹叶被食,被卷竹叶若久不散开会枯黄脱落,若遇秋旱,竹下部节间积水而死。天敌有鸟类,卵期有赤眼蜂,幼虫期有长距茧蜂、绒茧蜂、甲腹茧蜂及白僵菌。防治方法:在大年竹山秋冬挖山;成虫期灯光诱蛾;在蜜源地消灭成虫;卵期释放赤眼蜂;幼虫期喷洒2.5%敌百虫粉剂、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用40%氧化乐果、40%乙酰甲胺磷乳油1~2毫升进行竹腔注射。

竹织叶野螟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