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竹类造林

中国竹类栽植的历史悠久,一般多采用无性繁殖造林,20世纪70年代以来,少数地区进行种子育苗造林,取得了一定成效。散生竹林的营造 中国散生竹种很多,其中经济价值高、栽培广泛的有毛竹、刚竹、淡竹、桂竹和金毛竹等。中国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地区,是散生竹分布的中心区。本区年平均温度为15~20℃,1月平均温度为4~8℃;降水量为1200~1800毫米。长江以北至黄河流域为散生竹分布和引种的北区。

中国竹类栽植的历史悠久,一般多采用无性繁殖造林,20世纪70年代以来,少数地区进行种子育苗造林,取得了一定成效。

散生竹林的营造 中国散生竹种很多,其中经济价值高、栽培广泛的有毛竹、刚竹、淡竹、桂竹和金毛竹等。中国长江以南至南岭以北地区,是散生竹分布的中心区。本区年平均温度为15~20℃,1月平均温度为4~8℃;降水量为1200~1800毫米。长江以北至黄河流域为散生竹分布和引种的北区。本区影响散生竹生长的气象因子是生长季节的干旱和冬季的严寒。在北区发展散生竹林,要选择春夏降水量高、背风朝南的地方。南岭以南至南海之滨为散生竹分布和引种的南区。本区影响散生竹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夏季的烈日高温和秋季的台风。在本区发展散生竹,要选择背风朝北的地方。散生竹适生于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能良好的沙质土或沙质壤土。在碱性土生长不良,而在酸性、微酸性或中性土生长良好。栽植散生竹,在分布中心区最好选择海拔800米以下的山谷、山麓地带;而在分布和引种北区,最好选择海拔500米以下的山谷、山麓向南地带,因为南坡比北坡日照强,冬季温度较高,有利于散生竹越冬防寒;在散生竹分布和引种南区,最好选择海拔1000米上下的背风朝北的山谷、低山地带,因为北坡比南坡日照短,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有利于散生竹减免烈日高温和台风为害。散生竹造林有移竹造林、移蔸造林、移鞭造林和实生苗分蘖造林,其中移竹造林在生产上应用最广。①移竹造林:母竹影响造林质量很大,故宜选好母竹。母竹年龄最好是1~2年生,其所连竹鞭,一般应处于壮龄阶段、鞭色鲜黄、鞭芽饱满、鞭根健全,以利成活和长出新竹、新鞭。母竹选择不宜选择过粗过细,毛竹以胸径3~6厘米为宜,刚竹、淡竹、桂竹和金毛竹以根际直径1~3厘米为宜。母竹以生长健壮、分枝较低、枝叶繁茂、竹节正常和无病虫害为宜。挖掘母竹先应判断竹鞭的走向,一般按竹株最下一盘枝条的方向,在距离竹株30~50厘米处挖开土层,找到竹鞭,再在母竹的来鞭和去鞭一定长度处切断,挖起竹蔸和竹鞭。毛竹留来鞭30~40厘米、去鞭50~60厘米;刚竹、淡竹、桂竹和金毛竹等留来鞭30厘米左右、去鞭40~50厘米。挖掘母竹时要注意保护鞭芽,少伤鞭根,不要猛摇竹秆,以免松离带土和扭伤母竹与竹鞭连接处(称螺丝钉)。凡是鞭蔸带土多根幅大的母竹,成活率都高,成林也快。母竹挖起后,留枝3~5盘,削去顶梢,削口要平。如远距离运输,母竹必须包扎,途中要经常喷水,以减少蒸腾。母竹运到林地应立即栽植。毛竹造林密度每公顷360~525株,栽植穴长100厘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刚竹、淡竹、桂竹和金毛竹造林密度每公顷600~900株,栽植穴长宽各50~60厘米,深30~40厘米。在坡地上,长边要和等高线平行。在地形变化较大的丘陵山地,栽竹的株行距不必强求一致,应在坡度缓斜、土层深厚的地方适当密植,引鞭长竹,连小片为大片。栽竹时将表土垫于穴底,一般厚10~15厘米,然后解母竹包扎,放置母竹要顺应竹蔸形状,使鞭根自然舒展,不强求竹秆直立成行。竹蔸下部要密接垫土,上部略低于地面,分层塞紧竹蔸周围。覆土深度比母竹入土部分稍深3~5厘米,上部培成馒头形,加盖一层松土。周围开排水沟,以免积水烂鞭。并将包扎母竹的稻草等物,覆盖母竹周围,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为防止风害,应设立防风支架。②移蔸造林:又称带秆移蔸造林。此法与移竹造林相同,只是截去竹秆,用竹蔸栽植。选择1~2年生健壮母竹,在离地面15~30厘米处截断竹秆,然后照移竹造林的方法进行挖掘、运输、栽植。移蔸造林的好处是运输方便,栽后竹蔸和鞭根不易失水,而易出笋成竹。但由于没有竹秆和枝叶,营养较差,新竹细小,成林成材都较缓慢;如果当年不长出新竹,来年就无再生新根的希望。③移鞭造林:在母竹不足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移鞭造林。移栽竹鞭的年龄不要太小和过老,一般毛竹的鞭2~5年生,刚竹、淡竹、桂竹和金毛竹的鞭2~3年为宜。在此龄期,竹鞭色黄而有光泽,节上根系健全,侧芽饱满,栽后容易萌发新竹。挖掘鞭时,应防止撕破竹鞭和损伤侧芽,切口要齐,留根要多,多带宿土。母鞭的长度,因竹种而异,一般毛竹1~1.3米,刚竹、淡竹、桂竹、金毛竹0.6~1米为宜。远距离移鞭造林,应进行包扎。栽植时,先在穴底填一层表土,厚15~20厘米,每穴放两条竹鞭,覆土10厘米左右并略高于地面,四周开好排水沟,防止积水烂鞭,并盖上包扎稻草。④实生苗分蘖造林:挖取1~2年生的分蘖苗,每3~5株一丛,就可进行栽植。栽植的方法和要求,与移竹造林基本相同。如果远距离造林,竹苗必须包扎运输。实生分蘖苗造林后,应加强抚育管理,一般8~10年就可成林。

丛生竹林的营造

中国丛生竹种很多,具有经济价值栽培的竹种主要有:箣竹属的青皮竹、黄竹、绿篱竹、撑篙竹、绿竹、吊丝单竹、油簕竹、硬头黄竹、 车筒竹等;单竹属的粉单竹、甲竹等;竹属的沙罗单竹;慈竹属的慈竹;牡竹属的麻竹、龙竹、吊丝竹等。丛生竹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而以西南、两广为中心。在华南丛生竹区内,年平均温度为20~22℃,1月平均温度在8℃以上;年降水量1200~1800毫米,有些地方高达2000~3000毫米。但不同的竹种,对气候条件的适应性有明显差异。大龙竹是热带竹种,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要求年平均温度在22℃以上,1月平均温度在16℃以上,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青皮竹、黄竹、绿篱竹、崖洲竹、撑篙竹、大眼竹、车筒竹、粉单竹、麻竹、绿竹和沙罗单竹等,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地,要求年平均温度18~20℃,1月平均温度6~8℃,年降水量1400毫米以上。硬头黄竹、凤凰竹和慈竹等分布较北,在年平均温度16~18℃,1月平均温度2~4℃,年降水量1200毫米的气候条件,都能生长良好。丛生竹较散生竹能耐水湿,而对土壤、水肥的要求则高于散生竹。在土层深厚、有机矿物营养含量较多、物理性质良好和呈酸性至中性(pH4.5~7.0)的土壤上生长良好,特别是在平原冲积土上生长极为繁茂。丛生竹造林宜选择在平原、丘陵地区,尤以河流两岸、峡谷、盆地和水网地区为最好,在山区则以山麓、山谷和山腹坡度平缓的南、东和东南向山坡为宜。造林一般采用无性繁殖方法,主要有两种:①移竹造林:又称分蔸造林。选择生长健壮、枝叶繁茂、无病虫害、秆基芽眼肥大充实、须根发达的1~2年生的竹秆作为母竹造林容易成活,发笋力强,成竹迅速。在选择母竹时,以胸径2~3厘米中型竹种为宜,胸径3~5厘米的大型竹种为好。竹株细小,生长力差,影响成活;竹株过粗,竹蔸过大,挖掘、搬运和栽植不方便,也不宜选作母竹。挖掘母竹时,先在离母竹25~30厘米处开土深挖,防止损伤秆基侧芽和根系。然后在母竹秆柄与老竹秆基连接点,用利凿、山锄或快刀猛力切断,连蔸带土挖起,切忌竹蔸破裂,否则易导致腐烂,不易成活。根据竹种特性和竹秆大小,决定挖掘时的带土量和母竹秆数。一般大秆竹如麻竹、大头典竹、龙竹、绿竹、慈竹、车筒竹、撑篙竹和油簕竹等,竹株粗大,竹蔸根系发达,可采用单株挖蔸,多带宿土;中秆竹种如凤凰竹、崖洲竹和沙罗单竹等,竹秆较小,密集丛生,竹根分布也较集中,可以3~5株成丛挖起栽植。母竹挖起后,截去竹秆上段,保留2~3枝盘(1.5~2米高),以减少母竹蒸腾失水,并便于搬运和栽植。挖起的母竹如不能及时栽植,应放在阴凉通风处,并适当浇水。如远距离运输,需用湿草包扎竹蔸,防止损伤芽眼和震落宿土。丛生竹一般在3~4月发叶,6~8月出笋,移竹造林最好在发叶前进行,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下旬较为适宜。此时挖掘母竹,搬运、栽植都比较方便,成活率高,当年即可出笋,3~4年就能成林。由于丛生竹的地下茎节间缩短,不能在土中作长距离蔓延生长,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加快成林速度,栽植应密些。大秆竹种如大麻竹、麻竹、绿竹、大头典竹、撑篙竹、车筒竹和粉单竹等,每公顷栽450~600株,成林后为450~600丛;中秆竹如青皮竹、崖洲竹、硬头黄竹和慈竹等,每公顷栽600~750株,成林后为600~750丛。一般河溪两岸、平原冲积地带等土壤疏松肥沃的地方,株行距可大些;而在丘陵起伏等土壤条件较差的地方,株行距可小些。丛生竹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细致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快速成林的关键。应先开穴,后栽植。穴的规格为50×50×40~80×80×40厘米。有条件地区还可用土杂肥与表土拌作基肥,施入穴中。丛生竹移竹造林有单株栽植和母子竹连栽两种。前者每穴1株母竹,后者每穴3~5株成丛。单株栽植可分为直立栽植、正面斜放和反面斜放三种。一般地说,正面斜放比反面斜放好,反面斜放又比直立栽植好。因为正面斜放的母竹根系在穴中位置比反面斜放要自然舒展些,有利于恢复生长、发笋成竹。不论正面斜放或反面斜放栽植,母株秆基两列芽眼都倾向水平位置,而直立栽植的母竹芽眼则垂直重叠;前者发笋长成新竹之间的距离大于后者,而且由于竹秆斜植,倒向一侧,可减少风吹摇晃,不必缚扎支柱。栽植时分层填土,使竹蔸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压实、灌水后进行覆土,厚度以超过母竹原土印3厘米左右为宜,壅成馒头形,以防积水烂蔸。60年代以来,中国有些地方采用埋秆栽植法,即将母竹平放与地面成5°~10°的角度,竹秆全部埋入土中(覆土10厘米左右),仅梢部露出地面。用此法不仅竹秆没有蒸腾,而且可以吸收水分,因而成活率很高。在母竹种源和劳动力充足的条件下,丛生竹可采用母子竹连栽法。将1母带2子或2母带3~4子的竹秆连蔸挖起,从1.5米~2米处截去竹秆上段,保留2~3盘枝,用直立法栽植。用此法栽植,不仅成活率高,而且出笋多,生长迅速;在土壤深厚肥沃的地区,再加上细致管理,2~3年即可成林。②竹苗造林:即用埋秆、埋枝培育成苗木后造林。用竹苗造林的季节,无严格限制,一年四季均可造林,一般造林成活率达80%以上。但仍以4~7月为好,此时气候温暖,雨量充沛,竹子生机旺盛,栽植后容易成活,而且生长期长,有利于发笋成竹。竹苗造林,应掌握好放正、浅种、舒根、踏实和浇水各个环节,其他造林要求和移竹造林方法基本相同。

混生竹林的营造

中国混生竹分布广,主要栽培的有青篱竹属、苦竹属等的竹种。不同竹种对气候、土壤、地形条件有不同要求。例如苦竹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在年平均温度16℃左右,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向阳山地、山谷和平原,只要土层深厚、结构良好就能生长。混生竹既有竹鞭系统,又有根蔸隐芽,具有散生竹和丛生竹的生长繁殖特点,栽培方法二者兼而有之。造林方法有:①移竹造林:混生竹主要采取这种造林方法。造林季节以春季为宜。母竹应选择生长健壮的1~2年生母子相连的、2~3竹株为一丛,成丛连鞭带蔸挖起,留来鞭和去鞭各15~25厘米,适当带土,留3~4枝盘,削去竹梢,按3~4米的株行距进行栽植;也可切去竹秆,用竹蔸带鞭栽植。采用移竹法造林,母竹的挖掘、搬运、栽植以及栽后管理等都与散生竹相同。②移鞭造林:混生竹鞭上的芽具有发出新鞭和新竹的能力。在早春未出笋前,挖取2~4年生根粗、芽壮的竹鞭进行造林。竹鞭长以50~80厘米为宜,适当带土,并注意保护好鞭和鞭芽,栽植方法和管理措施与散生竹相同。造林密度每公顷1200~1500穴。③竹苗造林:有些混生竹如茶秆竹的竹秆各节具有隐芽,能够发笋长竹,竹蔸上的芽眼也可以抽鞭出笋,发展而成为竹丛。这些混生竹种,可以采用埋秆、埋节、埋枝的方法培育竹苗,然后再用竹苗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