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针叶树心材白腐

的林分如榛子红松林中腐朽率大,在比较干燥的林分,如细叶苔草红松林中,腐朽率小。腐朽随立木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在个别卫生状况不良的幼林中,腐朽率也很高,只是均处于隐蔽腐朽状态,不易识别。防治方法:强调适地造林,成林后及时抚育,增强树势,防止伤口和断枝的发生,人工整枝忌伤树皮,应平干整枝不留短桩;幼壮林内的子实体应尽早采下掩埋,防止继续传播与侵染;朽材宜分轻重合理利用。

广泛分布在北温带各地针叶林中。中国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以及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云南西北部、四川、甘肃、新疆、西藏各地都有分布。受害树种很多,其中松属、云杉属、落叶松属的树种受害普遍且重。有时还为害槭、桦、山楂。腐朽前期木材变色,云杉材变淡紫褐色,红松材变淡褐色,落叶松材变蛋壳褐色。这时变色材仍保持着原有的韧性和强度,这个变色仍属自然保卫反应。不久在变色材中出现一些半知菌或子囊菌,并引起软腐,消除变色材的抗腐性能,然后被腐朽菌侵染,发生腐朽斑块。腐朽斑块不按年轮均匀分布,常呈棕褐色、锈黄色,其中有黑色、蓝色或硫黄色的小污斑,腐朽斑面上有不连续的黑色线纹,这种变色与自然保卫反应变色不同。腐朽斑继续发展时出现蜂窝状的腐朽窝,窝中白色物为木质细胞壁中的木素消失后所余的纤维素,腐朽小窝之间仍有变色的未朽材。腐朽在树干里的分布,常是上下通连的,在横切面上可见腐朽材沿年轮发生,但朽材之间常有未朽部分。至腐朽末期,朽材常裂成丝片状。在树干外面形成腐朽菌的子实体,自子实体处算起,腐朽向上蔓延4~6米,向下2~4米。朽材的外围永远留有自然保卫反应变色区。幼树和壮龄树腐朽时,迟迟不生子实体,外表无法诊断是否腐朽,此时叫隐蔽腐朽,这种情况占同种腐朽率的40%左右。腐朽菌是松木层孔菌,子实体多年生,吊钟形至壳状,菌管面向下凸出,菌盖木质,黑色,具同心环棱,边缘咖啡色且有绒毛感,有放射状裂纹,显粗糙,3~14×4~23厘米,厚1~16厘米;菌肉咖啡色;有双体菌丝;菌管与菌肉同色,多层,每层2~6毫米,管壁厚;管口圆形或不正形,每毫米3~5个。本菌有一变种为松木层孔菌冷杉变种,子实体厚,枕状,厚3~5厘米,最厚处可达10厘米;管口大,多生于云杉上。担孢子借风传播,萌发后由断枝、伤口侵入,但不能迅速发展,只有当菌丝侵染经过非腐朽菌引起软腐后,才能迅速分解木材,引起蜂窝状白腐。在潮湿的林分如榛子红松林中腐朽率大,在比较干燥的林分,如细叶苔草红松林中,腐朽率小。腐朽随立木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在个别卫生状况不良的幼林中,腐朽率也很高,只是均处于隐蔽腐朽状态,不易识别。防治方法:强调适地造林,成林后及时抚育,增强树势,防止伤口和断枝的发生,人工整枝忌伤树皮,应平干整枝不留短桩;幼壮林内的子实体应尽早采下掩埋,防止继续传播与侵染;朽材宜分轻重合理利用。

针叶树心材白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