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造林地整地

造林前翻垦土壤的一项技术措施。整地作用造林整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和便于造林施工。改善立地条件①调节造林地贴地表层的小气候:地面(或坡面)通过整地而形成的朝向、相对高度、粗糙度不同的小地形,可以局部地改变太阳辐射与地面构成的角度,影响地表的受光数量和时间;同时整地后的土壤变得疏松,可减少容重,增大孔隙度,协调水分与空气的比例。

造林前翻垦土壤的一项技术措施。

整地作用

造林整地的主要作用是,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和便于造林施工。

改善立地条件

①调节造林地贴地表层的小气候:地面(或坡面)通过整地而形成的朝向、相对高度、粗糙度不同的小地形,可以局部地改变太阳辐射与地面构成的角度,影响地表的受光数量和时间;同时整地后的土壤变得疏松,可减少容重,增大孔隙度,协调水分与空气的比例。因此,合理的整地能够给造林地创造良好的光照、热量条件。②调节土壤水分:整地使土壤变得疏松后,孔隙增多,毛细管被截断,可增强渗透性,减弱物理蒸发。因此,合理的整地,对干旱的林地可起蓄水保墒作用,对过湿的林地能够排除多余的水分。③改善土壤肥力状况:通过整地,形成低洼的小地形,可使肥沃土壤聚积,可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加速风化进程,促进可溶性盐类的释放。山地整地还可局部加厚土层、减少石砾含量。因此,合理的整地可以间接地对土壤肥力有某种程度改善。总之,整地具有改善外界环境的作用,因而凡是经过细致、适时、合理整地的地方,造林成活率一般都比较高,幼林生长快。

保持水土

造林整地为生物措施的一环,可以为苗木成活和林木生长创造有利条件,进而发挥防止侵蚀、冲刷的效能。同时整地又可做为简易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通过整地,加深活土层,可增大积水容积,防止地表径流的形成和发展,蓄水拦泥,提高初渗量。但是,整地方法使用不当,作业质量不高,非但不能保持水土,而且还会因破坏植物覆被和松动土壤加剧侵蚀程度。

便于造林施工

通过整地,不仅有利于造林作业顺利进行,保证栽种密度适当和种植点配置均匀,提高造林质量;同时还能减轻灌木、杂草、病虫、鸟兽等对幼树的为害,对促进造林成活和幼树生长也有一定的作用。

整地方法

中国造林地面积大,分布广,种类多,条件复杂。因此,要求有多样的方法和持久的效果。整地的方法有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全面整地(全垦)是全部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方法。这种方法对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大,消灭灌木、杂草彻底,便于机械化作业和实行林粮间作,但花工多、投资大,而且受地形限制。全面整地多用于平原无风蚀的荒地、沙地;山地用于限定的坡度范围内,中国北方不超过8°,南方可放宽到25°。局部整地是部分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方法,这种方法保持水土效果好,省工,灵活机动,但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相对较差。局部整地分带状(带垦)和块状(块垦)整地两类,每类又各有许多具体方法,生产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带状整地

为平原或山地缓坡整地常用方法之一。一般为长带状,破土面与地面持平。带宽0.5~1米,以至3~5米不等,带与带间为保留带,保留带宽度一般等于或略大于破土带。此法能较好地改善立地条件,带间保留原有植被,可以减少可能发生的风蚀或水蚀危害。适用于无风蚀或风蚀不严重的荒地和半固定沙地、平坦的采伐迹地以及平整的缓坡山地等。

水平阶

为山地整地方法之一。一般沿等高线将坡面修筑成狭长的台阶状台面。阶面水平或稍向内倾构成小反坡。阶面宽度因地区而不同,石质山地可窄些,为0.5~0.6米,土石山地及黄土高原宜宽些,可达1.5米。阶面外沿修土埂或不修土埂。阶长视地形而定,一般可为1~3(6)米(图1)。此法有一定改善立地条件作用,可以蓄水保墒,施工比较灵活,便于因地制宜地改变整地规格。适用于各种山地和黄土地区土层较厚的缓坡、中等坡地。

图1 水平阶示意图

水平沟

为黄土地区整地方法之一。一般沿等高线挖掘成断面为梯形或矩形的深沟。沟的上口宽约0.5~1米,沟底宽0.3米,沟深0.4~0.6米,外侧斜面坡度为45°,内侧坡(植树处)约35°,沟长为4~6米,沟距为2~2.5米(图2)。过长的沟可于沟中保留土埂,沟与沟可以串联,以增强拦水效果。此法沟深、容积大,能较多地蓄水拦泥,沟壁遮荫防风,但整地土量大,较费工。适用于黄土高原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反坡梯田

为黄土高原的整地方法之一。又称三角形水平沟。田面向内倾斜成坡度较大的反坡,反坡坡度3~15°,田面宽度1~3米,埂为侧坡及内侧坡约为60°(图3)。此法蓄水、保墒、保土能力强,但整地用工较多。适用于土层深厚,坡面完整的黄土高原等地区。

鱼鳞坑

为山地及黄土地区常用的整地方法之一。整成边似半月形的坑穴。坑面水平或稍向内倾斜,外沿半圆形,土埂高0.2~0.25米。规格有大小两种:大鱼鳞坑长径0.8~1.5米,短径0.6~1米;小鱼鳞坑长径0.7米,短径0.5米(图4)。有时坑内侧有蓄水沟与坑角之引水沟相通。此法蓄水保土能力强,使用机动灵活,适用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和黄土地区。小鱼鳞坑多用于土薄、坡陡、地形破碎的地方;大鱼鳞坑用于土层深厚、植被茂密的中缓坡。

图2 水平沟纵断面

图3 反坡梯田示意图

图4 鱼鳞坑示意图

整地规格

各种整地方法都是断面形式和技术规格的集体反映。所谓断面形式,是破土面与原地面或坡面构成的断面形式,一般有低于、高于、平行于(或是不大的倾斜角度)三种情况。断面形式应与造林地区的气候特点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即干旱少雨、湿度条件较差的地方,破土面应低于原地面(或坡面)或构成一定内倾角,以尽可能地多蓄水;反之,气候湿润、水分过多的地方,破土面应高于原地面,以便有效地排水。全面整地的破土面大多与原地面(或坡面)平行,难以做到低于或高于地面(或坡面),否则动土量太大。所谓技术规格,是指整地的深度、宽度和长度。深度须根据造林地区气候干湿类型、造林地的水分动态、苗木和林木根系分布特点以及经济条件而定。气候和土壤干旱、造林所用苗木年龄较大、经济条件较好时,整地宜稍深;反之,则可浅些。生产上营造一般人工林,深度为25~40厘米,丰产林为50~60厘米;宽度(即局部整地的破土面宽度)应在自然条件允许和经济条件可能的前提下,考虑坡度、植被状况以及造成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加以确定,一般不超过1米,其与保留部分之比为1∶1或1∶2;长度随地形破碎程度、裸岩多少、伐根分布以及坡度等而不同,在平原地区为发挥机械效率,长度可大些,在山地为防止水流汇集造成冲刷,长度可小些。

整地季节

选定整地季节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整地效果,节省用工和投资,减轻机具磨损。就中国全国范围来论,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整地,但各地因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仍有各自的适宜整地季节。整地与造林两道工序同时进行,称随整随造。随整随造对改善立地条件的效果不显著,而且容易丧失造林时机,但是对立地条件较好的造林地,仍可采用。整地应先于造林一个季节进行,或更提前一些时间,称提前整地。提前整地可以使造林地的土壤水分状况得到调节,加快植物残体分解,便于有计划地安排生产,与造林时间错开,做到不误农时。在干旱条件下,提前整地最好与造林之间有一个降水较多季节,以便于尽可能大量截蓄水分,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