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幼林抚育

养分、空气、温度、光照条件。除草和松土经常结合进行。一般可从造林开始到幼林郁闭为止,进行3~5年或更长些时间。但条件较好的幼林地,也可进行到幼树高度超过草层高度(0.5米以上)时停止。培育速生丰产林或经济林,一般需要长期进行。除草和松土时间,应根据幼树生长发育特点和土壤水分、养分动态及杂草生活习性等综合考虑确定,一般宜在生长的前期中期进行,每年的第一次除草松土,应尽量提早。

由造林开始到成林之前所进行的改善土壤条件、促进幼树生长的技术措施。造林初期,树木幼小,根系浅,不仅生长比较缓慢,而且对各种不良环境因子的抵抗力弱,成活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加强抚育管理,对保证苗木成活,促进林木生长,及时郁闭成林,具有重要的作用。

土壤管理

对造林地的土壤及其植被(主要是草本,有时包括灌木)直接进行人为干涉,包括除草、松土、灌溉、施肥等。

除草和松土

可以改善幼树成活和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光照条件。除草和松土经常结合进行。一般可从造林开始到幼林郁闭为止,进行3~5年或更长些时间。但条件较好的幼林地,也可进行到幼树高度超过草层高度(0.5米以上)时停止。培育速生丰产林或经济林,一般需要长期进行。除草和松土时间,应根据幼树生长发育特点和土壤水分、养分动态及杂草生活习性等综合考虑确定,一般宜在生长的前期中期进行,每年的第一次除草松土,应尽量提早。除草松土的次数,一般应随林龄的增大而减少,即造林后1~2年每年2~3次,以后可逐渐减少到每年1~2次。除草松土的方式,应与整地方式相适应,采用穴状(块状)、带状、或全面抚育。除草松土的深度,应根据苗木或幼树表层根系分布状况确定,掌握冠(幅)内浅、冠(幅)外深;坡地浅,平地深;造林当年浅,以后逐渐加深的原则,一般深度在5~15厘米之间,对根系再生能力强的树种(如杨、榆、樟树、杉木等),深度可达20厘米。除草松土多用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有条件地区应实行机械化作业(见幼林中耕除草机),并积极发展化学灭草。

灌溉和施肥

可以直接改善土壤水肥状态,对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幼林生长具有显著作用。但由于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目前这些措施仅限于在培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或干旱地区应用。①灌溉:可与栽植(或播种)同时进行,成活以后,可在每年生长开始的前期进行,但春旱明显地区也可进行秋灌(封冻水)。灌溉量依主要根群分布深度而不同,一般应使浸润深度范围的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以上。灌溉的次数和间隔期,随当地的降水量、蒸发速度、天气状况以及林龄和土壤条件而不同,一般可采取量多次少的方法,即增加每次的灌溉量,以延长间隔期,减少灌溉次数。灌溉的方法主要有漫灌、畦灌和穴灌三种。灌溉后应及时松土,以减少水分蒸发。在湖区或低湿的造林地,要注意做好排水工作。②施肥(见林木施肥)。

幼树管理

对苗木或幼树进行间苗、平茬和除蘖等。

间苗

即间除播种造林或丛植造林过于稠密苗木。造林后随苗木的生长,植株对生活空间相互竞争,开始出现分化,如不及时加以调节,势必造成相互抑制,影响正常生长,而间苗正是解决植株在生活空间上矛盾的一项技术措施。立地条件好,生长快而又喜光树种,同穴苗木较密的,间苗开始时间宜早些,强度也应大些;反之,则宜晚些,强度也可以小些。间苗按照留优去劣,适当照顾距离的原则进行,次数不宜过多。具体时间以树木停止生长季节为好。

平茬

即在幼林生长过程中截去幼树地上部分,重新萌发新条。平茬的作用是提高树木的干材形质,形成高大通直的主干;改善某些树种因遭受机械损伤或自然灾害而生长不良的植株的干形;促进灌木增加萌蘖数量,扩大冠幅,形成浓密树丛;调节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种间关系等。平茬的时间一般在秋季树木进入休眠状态之前进行。乔木将地上部分紧贴地表切除,灌木可略高于根颈。生出萌条后,乔木可选留一株生长旺盛的萌条培养成为主干,其余萌条应及时除掉。

除蘖

即除去某些树种植苗或截干造林后,从根颈附近所生出的萌蘖条。除蘖的作用是:减少养分消耗,保证主干的速生,培育圆满、通直干形,提高材质。多适用萌蘖力强的树种,如杉木、刺槐、泡桐、樟树等。方法是在萌蘖条基部尚未木质化前,结合抚育及时抹去。除蘖后应培土,以抑制萌条再生。除蘖有的需要反复进行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