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野生动物种群生态学

动物种群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种群为对象,研究与野生动物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关的种群生态学问题。它一方面以有关野生动物种群的事实和数据充实理论种群生态学;另一方面又是野生动物管理的理论基础,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拯救,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都有重要意义。动物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决定种群大小的因素和种群动态的规律。

动物种群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种群为对象,研究与野生动物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关的种群生态学问题。它一方面以有关野生动物种群的事实和数据充实理论种群生态学;另一方面又是野生动物管理的理论基础,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利用,濒危物种的保护和拯救,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种群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决定种群大小的因素和种群动态的规律。关于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可以追溯到远古。但是,种群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才形成的。1920年霍华德(E.Howard)首先报道了鸟类的占区现象。1925年洛特卡(A.J.Lotka)应用了1838年费胡斯特(P.F.Verhulst)最初提出的种群增长数学模型。1935年高斯(G.F.Gause)对捕食者与被食者的相互作用以及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尼科尔森(A.J.Nicholson)研究了种内竞争。随后,安德鲁华沙(H.G.Andrewartha)、伯奇(L.C.Birch)和拉克(D.L.Lack)的工作为种群调节的研究奠定了广泛的基础。现代生态学大多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焦点,但种群生态学仍是生态学的基础部分。

种群参数

反映种群特征的指标。种群由同种个体组成,但它具有一系列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反映这些特征的主要参数有:①种群大小:指一定地区内某种动物的绝对数量。如地区过大或种群过大难以测定种群大小时,也可用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即种群密度)来估算种群大小。种群大小(或密度)取决于出生和死亡之差,以及迁出和迁入之间的平衡。②出生率:指单位时间内种群产生(分娩或孵化)新个体数与种群初始大小之比。在理想条件下生物学所允许的极限出生率,为生理出生率或最大出生率,而在现实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出生率则是实际出生率。③死亡率: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与种群大小之比。可分为理想条件下的最低死亡率和现实条件下的实际死亡率。④性比:指种群内雌雄两性个体数的比例。由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异性个体具有不同的死亡率(或存活率),因此性比的数值是有变化的。人们通常将受精时(或胚胎时期)的性比称为初级性比,将出生(或孵化)时的性比称为次级性比,而将性成熟时期的性比称为三级性比。⑤年龄组成:指不同年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又称年龄组配。由于野生动物达到一定年龄方能性成熟,并参加繁殖,超过一定年龄则繁殖能力又将衰退,甚至完全丧失。因此,性比和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根据种群参数可以编制生命表,计算各年龄组的期望寿命,绘出存活曲线,进行种群分析,提出开发利用的最佳方案。

种群动态

当出生数超过死亡数时,种群增长,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即增长率。如果种群处在不受限制的环境中则动物种群呈指数型增长,这种现象在种群被引入未占领的新生境的初期可以见到。但是环境实际是有限的,又存在种内竞争,种群增长逐渐缓慢下来而达到与环境容纳量相平衡的某一点,并围绕这一平衡点上下波动。通常用逻辑斯谛方程来描绘野生动物种群的增长。

野生动物种群生态学

式中 γ为种群内禀自然增长率;N为种群大小;t为时间;K为容纳量。但这一模型过于简单,例如它假定种群的全体成员在生产新个体或死亡,采食或被捕食等方面机会均等;排除了年龄差别的概念;不考虑时滞等。为此,许多生态学家曾经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一些修改,以求更接近现实。

种群调节

有些人认为,种群波动是由于某些外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另一些人则认为种群在某一最佳数量上下波动,以及种群密度的变化,决定于种群大小与最佳数量的关系。还有一些人认为种群在上下限之间波动是受种群密度、资源、气候以及种内竞争和捕食等制约的。如气候这样的非密度制约的影响可以使地方性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绝灭,但它并不能起调节作用。调节过程可能受某种内在的密度制约机制的控制,这里最主要的是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种群大小有规律的波动,称为周期性波动。有两种学说试图说明这种周期:一种学说认为是环境或种群内部某种因素产生周期;另一学说则认为周期不过是环境条件随机变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