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水源涵养林

有庞大根系,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对防止重力侵蚀有一定作用。森林不仅可以防止林内发生水土流失,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流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内。故水源涵养林能有效地减少河川径流中的泥沙含量,对防止水库、河道和湖泊淤积,提高水源质量是十分重要的。营造技术①树种选择和混交:营造水源涵养林,应遵守适地适树原则。

为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而培育经营的森林。水源林主要分布在河川上游的水源地区,对于防止水旱灾害,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作用

①调节坡面径流,削减河川汛期径流量:造成河川汛期径流量大、洪峰陡起陡落的主要原因,是迅速汇集大量坡面径流的结果。坡面径流的形成则是由于降雨强度超过土壤渗透速度。森林土壤具有良好结构,非毛细管孔隙量大,土壤中的动物(如蚯蚓)和腐根造成的孔洞等都会提高土壤的渗透能力,使天然降水能顺着上述非毛细管孔隙和土壤中的孔洞渗入土壤层,而不致形成坡面径流。在具有良好死地被物层的林内,即使在特大暴雨情况下形成坡面径流,但由于死地被物层对坡面径流具有分散、阻滞等作用,与无林地相比,其流速也显著降低。森林土壤冬季冻结深度小,春季融雪期较长,致使林内因融雪形成的坡面径流减少。由于森林对坡面径流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使河川汛期径流量减少,洪峰起伏幅度不大,对减免洪水灾害十分有利。②调节地下径流,增加河川枯水期径流量:中国受亚洲太平洋季风影响,雨、旱季明显,降水量悬殊,在无林少林地区河川丰水期径流量与枯水期径流量相差很大。如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丰水期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的70%左右,枯水期径流量约占5~10%。但在森林覆盖率较高的流域,丰水期径流量占30~50%,枯水期径流量则占20%。这是因为森林把大量降水渗透到土壤层或岩层中并形成地下径流。在一般情况下,坡面径流只需几十分钟至几小时即可进入河川。而地下径流则需要几天、几十天甚至更长时间陆续进入河川,使河川径流量年内分配比较均匀,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系数和河川枯水期径流量。③减少径流泥沙含量,防止水库、河道、湖泊淤积:河川径流中泥沙含量的多少与水土流失量相关。水土流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坡面径流造成的面蚀或沟蚀;另一种是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形成的重力侵蚀。森林可以有效地调节坡面径流,致使因坡面径流造成的侵蚀得似防止;森林有庞大根系,对土壤有网结固持作用,对防止重力侵蚀有一定作用。森林不仅可以防止林内发生水土流失,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还能吸收由林外流入林内的坡面径流并把泥沙沉积在林内。故水源涵养林能有效地减少河川径流中的泥沙含量,对防止水库、河道和湖泊淤积,提高水源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营造技术

①树种选择和混交:营造水源涵养林,应遵守适地适树原则。虽然营造水源林的目的与用材林不同,主要是发挥其涵养水源的公益效能,但是,森林任何公益效能的发挥,都必须建立在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和物质循环的基础上。为充分发挥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造林树种应具备根量多、根域广的特点,林冠层郁闭度要高(复层林比单层林好),林内枯枝落叶要丰富。因此,最好营造针阔混交林,其中除主要树种外,要考虑合适的伴生树种和灌木,以形成混交复层林结构。同时还应选择一定比例的深根性树种,加强土壤固持能力。在立地条件差的地区,可安排对土壤具有改良作用的豆科及其他具有固氮能力的树种作先锋树种;在条件好的地区,则直接用速生树种作为主要造林树种。②林地配置和造林整地方法:水源林的配置是为了调节控制河川径流,因此在不同自然条件下采取不同的配置方法。如在降水量多、洪水危害比较严重的河流上游,应采取全面造林。在因融雪造成洪水灾害的地区,水源林可只在分水岭和山坡上部配置,使山坡下部处于裸露状态,春天下半部积雪首先融化流走,上半部林内积雪再融化就不致造成洪灾。水源林的造林整地方法与其他林种无重大区别。比如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降雨量大,采用“竹节沟”整地造林;华北石质山地用“水平条”整地造林;西北黄土丘陵区降雨量少,一般用“反坡梯田”整地造林。在有条件的水源地区,也可用封山育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等形式。③经营管理:水源林在幼林阶段要特别注意封禁,保护好林内死地被物层,这样可以促进养分循环和改善表层土壤结构,并有利于微生物、土壤动物的繁殖,对尽快发挥其水源涵养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当水源林达到成熟年龄后,要严禁大面积皆伐,一般进行弱度择伐。在重要水源区,则应禁止任何形式的主伐。

丝棉木金星尺蛾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