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控制森林害虫发生和危害的方法。能控制害虫发生和危害的生物称为天敌,包括寄生物、捕食者和病原物。寄生物有寄生性昆虫和线虫;捕食者有捕食性昆虫、蜘蛛、捕食螨和鸟类等;病原物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防治具有促进生态平衡、效果持久、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能避免害虫产生抗性等特点,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生物或生物的代谢产物控制森林害虫发生和危害的方法。能控制害虫发生和危害的生物称为天敌,包括寄生物、捕食者和病原物。寄生物有寄生性昆虫和线虫;捕食者有捕食性昆虫、蜘蛛、捕食螨和鸟类等;病原物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防治具有促进生态平衡、效果持久、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能避免害虫产生抗性等特点,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天敌有一定的寄生或捕食专性,对防治对象选择性较强,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作用速度较慢等,因而生物防治在应用上有一定局限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天敌防治害虫的国家之一。304年左右,嵇含著的《南方草木状》一书中就有利用黄惊蚁防治柑橘害虫的记载;明代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中有关于白僵菌寄生昆虫的述记。1889年美国从澳洲引入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挽救了加利福尼亚行将毁灭的柑橘业。从此生物防治的应用和研究受到各国普遍重视。1903年后,美、英、加拿大等国相继建立生物防治专门机构。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森林害虫的生物防治。

理论

生物防治的基础和依据是生态学理论。在森林环境中,林木一害虫一天敌通过取食与被取食形成相互联系和制约的链锁关系,它们之间一般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果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将会影响到整个食物链的变动。天敌与害虫之间总的说来是互利的,天敌使害虫的虫口密度不致上升到空间和食物供应不足,这对害虫种群的繁衍有利;相反,在森林中有害虫存在,天敌也就有了存活和繁殖后代的物质基础。一种害虫可被多种天敌捕食或寄生,天敌本身又被其他生物所捕食或寄生,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森林害虫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害虫和其天敌的食物链关系,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增加害虫天敌的数量,以平衡和调节种群密度,使之不超过经济损害的许可水平。

途径

生物防治的主要途径有:①创造适于天敌生活的环境条件:良好的森林环境是天敌生长、发育和繁殖所不可缺少的场所。无论当地原有天敌,还是外地引进的天敌,都需尽可能创造适于它们生存和繁殖的条件。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增植蜜源植物、及时为天敌补充寄主等,都有利于天敌发生,从而提高对害虫种群的自然抑制作用。②保护和利用本地天敌:在自然条件下天敌群落是非常丰富的,保护和利用当地天敌是害虫生物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措施有:人工防治时,可将采集到的害虫卵和茧或蛹置于天敌保护器内,使害虫孵化或羽化后被囚禁于器内,天敌昆虫则可安全而出,以提高天敌昆虫的虫口密度;合理使用农药,选择对天敌比较安全的剂型、施药方法和时间,尽量减少对天敌的伤害;在林中定期悬挂鸟箱,招引益鸟定居捕食害虫(见益鸟招引)。③引移国内外天敌昆虫:从害虫原产地或大发生后已不成灾的地区引进或人工助迁抑制作用大的天敌。引进天敌昆虫前应先进行比较生态学研究,以保证能顺利驯化。最好选择繁殖力强,食性或寄主比较专一,无重寄生,发生时间与防治对象相吻合,适应性强,传播快的种类。④人工培养、释放,补充林中天敌数量:自然界中天敌有跟随害虫出现的现象,即当害虫虫口密度增多时,天敌紧随害虫增多而增多;当天敌消灭大量害虫之后,害虫虫口密度减小,天敌的数量也会下降。天敌跟随害虫增减而增减的现象在某些天敌中较快,有的则较慢,甚至在害虫已大量发生,形成灾害之后天敌才跟上来。因此在害虫大发生前人工培养和释放天敌抑制害虫数量上升,对于防止虫灾往往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