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鸟类迁徙

鸟类于春秋两季在营巢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移居的现象。这种迁徙具一定的时期性、方向性、路线性和地域性。一般秋季南迁时飞行速度比较缓慢,春季北徙时比较迅速。迁徙的时间多在夜晚,尤其是食虫鸟类。迁飞时有个别(或少数)行动的,如一些猛禽;也有集群行动的,如大雁、野鸭等。春季迁徙时,常是雄鸟先飞,雌鸟尾随,幼鸟最后。迁徙的距离从几百公里至数千公里不等。飞行高度因种类而异,一般在1000米以下。

鸟类于春秋两季在营巢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移居的现象。这种迁徙具一定的时期性、方向性、路线性和地域性。一般秋季南迁时飞行速度比较缓慢,春季北徙时比较迅速。迁徙的时间多在夜晚,尤其是食虫鸟类。迁飞时有个别(或少数)行动的,如一些猛禽;也有集群行动的,如大雁、野鸭等。春季迁徙时,常是雄鸟先飞,雌鸟尾随,幼鸟最后。迁徙的距离从几百公里至数千公里不等。飞行高度因种类而异,一般在1000米以下。

留鸟和候鸟

根据鸟类是否进行迁徙,常将鸟类分为留鸟和候鸟。留鸟不具迁徙行为,终年栖息于繁殖区。候鸟则具迁徙行为,繁殖和越冬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候鸟在繁殖地被称为夏候鸟,在越冬地被称为冬候鸟,而在迁徙路过的地区则被称为旅鸟;候鸟在迁飞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如气候恶劣)迷失方向偶尔停留在某一地区,被称为“迷鸟”。此外,还有一些鸟如鹡鸰本是候鸟,飞往南方越冬,夏季到来时大部分北返,但仍有小部分留驻越冬区从事繁殖活动,是为“部分留鸟”。把一个地区内的留鸟、夏候鸟、旅鸟、迷鸟、冬候鸟等的种类调查清楚,并对当地的繁殖鸟(留鸟、夏候鸟)的种类加以分析,鉴别它们的区系从属,确定该地区鸟类的动物地理特征和性质,是鸟类区系的工作内容之一。

迁徙路线

鸟类的迁徙多循南、北向飞行;少数先作东、西向横飞,抵达海滨后,再乘风作南、北向飞行。不同鸟种有各自的固定航线和目的地。它们选择的路线,大体上是依沿途食物丰富、中途停歇适宜、地标显著、地势气流适宜等有利条件而定,一般多循海岸线、大江河、湖泊、沼泽地、河谷地带而行。中国候鸟的迁徙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自南洋群岛及中国南部沿海各省,沿海岸线向北飞抵长江流域,一部分鸟类沿长江及其支流到达内地;另一部分继续沿海北飞到山东半岛、河北或横渡渤海到辽东半岛,有的飞抵松花江及黑龙江流域,有的飞至西伯利亚。另一条路线是自南洋群岛、中国台湾到日本、朝鲜,再到中国的东北境内,一部分继续往北到西伯利亚。鸟类迁徙路线的研究,较早时,使用环志法(见鸟类环志);近代,使用环志法加上微型自动信号发报器,用直升机跟踪信号、雷达探测等方法。

迁徙原因

动物学家普遍认为,迁徙是鸟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本能现象。对其直接起因以及如何形成的解释主要有三种:①普遍认为鸟类原留居一地,并无迁徙行为,后来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能在当地完成其整年度的生活,才实行迁徙。主张这一说的,多认为鸟类起源于北半球的北部(高纬度地带,甚至迫近北极圈地方),由于当地冬季严寒、生活困难,鸟类便南迁越冬地,俟春暖时再重返故乡繁殖,经多次重复便形成迁徙习性。②有的学者认为热带、亚热地方的鸟类多是地方性留鸟,而候鸟越冬地便是他们的故乡,因而热带、亚热带就是鸟类的发祥地。该地之所以产生候鸟,是因为热带生活环境优越,动物繁殖率高,种间斗争相对激烈,且夏季天敌复杂,对生殖环境干扰严重,引起一些飞翔能力较强的鸟类实行迁徙,飞向夏季较宁静、食物丰富的长日照、高纬度地带去过繁殖生活,因遗传保守性所致,在繁殖期完毕后,返回故乡越冬。③有的学者认为不同种类的鸟各有自己的发祥地,既可以是高纬度的北方,也可以是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或是其他温暖地方。那些发源于高纬度地方的种类,为了避免冬季的严寒,大多南迁去越冬,多形成有迁徙习性的候鸟;那些发源于热带、亚热带等温暖地方的南方种类,四季的生活环境优越,多形成地方性留鸟,尤其是那些专以昆虫为食的鸟类,但也有一些鸟因种间斗争激烈、天敌情况复杂而促使它们夏季北迁、冬季南返,形成候鸟习性。

导航机制

候鸟尽管它们的繁殖区和越冬区,相隔千山万水,但是它们却能正确判断目标、航线,并且准确无误地到达目的地,燕子还能返回旧巢。有的人认为它们有记忆本能,幼鸟随亲鸟迁徙便能记忆。曾测试,将美国的绿头鸭迁往芬兰地方去生育,幼鸟随亲鸟迁飞越冬地,翌年,幼鸟能自行返回芬兰去从事生殖生活。有的人认为,鸟类对地磁有感应力,能借以导航。如身带磁片或受雷达干扰的鸽子,会因失去定向能力而不能返回原巢。此外,有的人认为鸟类能凭视觉导航。鸟的视觉非常敏锐,迁飞途中,能下瞰地标,明察地面情景如海岸线、山脉、河流、湖泊、沼泽地等,并凭借一定的记忆力,判别地物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