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林木非侵染性病害

由不利于林木生长发育的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的林木病害。这些因素包括:营养贫乏,如土壤肥力不足或缺少某种微量元素等;土壤性质不良,如酸性或碱性过强、结构过于粘重等;土壤水分过多或不足,如地下水位过高、久雨或久旱等;气温过低或过高,如早霜或晚霜、冻害和日灼等;空气污染,如工厂排出的有毒废气、农药残毒及酸雨等。

由不利于林木生长发育的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的林木病害。这些因素包括:营养贫乏,如土壤肥力不足或缺少某种微量元素等;土壤性质不良,如酸性或碱性过强、结构过于粘重等;土壤水分过多或不足,如地下水位过高、久雨或久旱等;气温过低或过高,如早霜或晚霜、冻害和日灼等;空气污染,如工厂排出的有毒废气、农药残毒及酸雨等。非侵染性病害通常表现林木生长不良,枝叶稀疏,叶小而薄,黄化,叶缘和脉间枯焦,枯梢,树干溃疡或开裂,流脂或流胶和全株枯萎等症状。引起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时是比较复杂的。例如杉木黄化病可能由肥力不足、土壤通气不良、地下水位过高或干旱等不同的原因造成,或由多种原因综合影响所致。由缺铁而引起的刺槐黄化病,通常在碱性较重的土地上发生,实际上土壤中含铁量并不缺少,而是铁在碱性条件下不能被刺槐吸收利用。非侵染性病害同侵染性病害有着密切的关系。非侵染性病害降低了林木对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或为侵染性病害开辟侵入途径,故常成为侵染性病害的先导或诱因。同样,侵染性病害也可能削弱林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之易发生非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常常在时间和地域上表现某种特殊性。如晚霜之害常在春季冷空气过后,晴朗无风的夜晚发生;工厂排出有毒气体之害,常在低气压的天气发生等。病害的分布则常与地形、地势及土壤性质等的特点有密切关系。对林木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首先应执行适地适树的原则,其次是注意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或在营林工作中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