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林火通信

应用于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的有线、无线通信。基本作用是及时可靠地传递林区火情的发生、发展,以及控制林火需要的有关信息。森林防火通信不只局限于地面(或空中护林飞机与地面)之间的通话,还包括:文字和资料的电传;图表与照片的发送和接收;遥测数据的收集和传输等。历史沿革林区防火通信是森林防火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应用于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的有线、无线通信。基本作用是及时可靠地传递林区火情的发生、发展,以及控制林火需要的有关信息。森林防火通信不只局限于地面(或空中护林飞机与地面)之间的通话,还包括:文字和资料的电传;图表与照片的发送和接收;遥测数据的收集和传输等。

历史沿革

林区防火通信是森林防火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世界上早在1916年就在林区设置防火通信,但到30年代仍然有用野外安装的有线电话来通报火情。当时使用的无线通信,频率也未超出中波,50年代后才普遍使用超短波通信(150~170兆)。1972年美国林务局在博依西防火中心建立了国家林火通信系统,对林火通信的设备和使用频率进行了指配和组网,使林火通信逐步规范化,成为移动通信网应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70年代,美国、加拿大建立了国家火险级系统。为配合电子计算机处理,快速获取资料,随后在美国发展了林火信息检索技术。1976年,美国林务局在弗吉尼亚国有林首次采用12GH—14GH小型移动卫星地面站,利用同步卫星对林火通信进行中继试验。1980年正式投用后,已开始在西部13个州林区,按一定的火险区建立自动林火天气站网和自动落地闪电定位探测网,采用传输速率为300、4800和9600波特的ASCII数据通信。加拿大也发展、应用了类似的技术。由于防火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各类信息畅通无阻,极大地提高了防火、扑火的效率。中国从50年代开始,随着林区森工和邮电线路的开通,森林防火通信逐步建立。1984年,全国防火林区电话线路已达3~4万公里。除有线电话外,在东北和其他一些重点防火林区,从70年代起,短波单边带和超短波通信已广为使用。如黑龙江省伊春林区,1979年后,已有超短波无线电话200多台,利用全区60多个高山了望台中继转发,已基本上沟通了县、区、局的防火通信。并且建有摩托车巡护扑火队,配上了车载电台,供应急通信使用。该省松花江地区配有防火通信电台300多部。在吉林省已推广使用11频道短波单边带通信。

方法和特点

森林防火通信是现代通信一个重要应用方面。基本方法和特点是组合通信网的建立,包括:有线电话、移动无线通信网、无线袖珍台呼叫和卫星中继及数据通信系统(见图)。

森林防火的文字资料通信,主要是联结防火中心、国家气象局与地区防火部门之间,在防火期内日常的业务资料传递。通常使用电传、人机对话终端等,将每天的天气要素、可燃物干湿度、火情等资料传送和汇总,用于对各地火险和火行为的确定和预测。数据和图象通信主要是联结卫星地面站、自动林火天气站、数据收集中心与防火中心和指挥部之间的信息传递。用于对林区雷电起火地点的确定,火场和周围的气象及可燃物状况适时了解,以及对飞机探测获得的火场(或起火点)的红外图象向地面传输接收等,为防火、扑火组织指挥制订最佳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发展趋势

林火通信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对话通信仍然是它的主要功能。它不仅用于防火中心、外站、现场指挥和扑火人员之间的通话,而且也用于联络正行驶的防火车辆及空中的护林飞机。此外,在计划火烧安全用火工作中,飞机与地面配合进行快速点火作业也不能缺少对话通信。森林防火对话通信使用短波单边带,虽通信距离远,但是存在频带窄,邻频干扰多,信号稳定性差,以及设备较笨重等缺点,已趋向于为调频超短波所替代。为克服后者通信距离受视线范围限制的缺点,在组网中都采用高山无人值守中继站转接,以及配接异频制式的专用设备,实现无线与有线网的汇接,以扩大通信范围。随着林区防火通信的发展,将会带来频道拥挤和干扰等问题。对此,除提高通信频率和期待实现其高频单边带外,合理的设计通信网,限制发射功率,采取频道复用等都是改进的方法。

现代森林防火通信系统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