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赤眼蜂

膜翅目纹翅小蜂科赤眼蜂属昆虫的总称。因复眼和单眼赤红色而得名。属小型的卵寄生性昆虫,尤喜寄生鳞翅目昆虫的卵,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成虫体粗短,长0.3~1.0毫米,黄褐色,具光泽。触角6节,第六节棒状。前翅宽大,痣脉、缘脉及前缘脉连成“S”形,翅面有毛。胸部小盾片上无刻沟。跗节3节。(见图)形态特征常因地理环境、温度、湿度、寄主不同而有变异,一般低温时色深,高温时色浅。

膜翅目纹翅小蜂科赤眼蜂属昆虫的总称。因复眼和单眼赤红色而得名。属小型的卵寄生性昆虫,尤喜寄生鳞翅目昆虫的卵,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成虫体粗短,长0.3~1.0毫米,黄褐色,具光泽。触角6节,第六节棒状。前翅宽大,痣脉、缘脉及前缘脉连成“S”形,翅面有毛。胸部小盾片上无刻沟。跗节3节。(见图)形态特征常因地理环境、温度、湿度、寄主不同而有变异,一般低温时色深,高温时色浅。

常见种类

赤眼蜂分布遍及全球。中国已经人工繁殖用于防治森林害虫的有以下几种:①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成虫体长0.4~1.0毫米。雌蜂体黄色,雄蜂腹部褐色。触角毛长。分布中国、苏联、朝鲜、日本。对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杉梢小卷蛾、松梢小卷蛾等防治有效。②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am Viggiani):成虫体长0.3~0.9毫米。雌蜂体黄或黄褐色,中胸盾片褐色,腹部第三节褐色。雄蜂腹部黑褐色。分布中国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吉林、辽宁;东洋区及大洋洲区。经人工繁殖用于防治杉梢小卷蛾、竹镂舟蛾、竹螟等。③广赤眼蜂(T.evanescens Westwood):又名古北区赤眼蜂。成虫体暗黄色。头腹基部与末端褐色。触角毛甚长,柄节淡黄色。分布欧洲、亚洲。中国东北、华北有分布。寄生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脉翅目、广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24个科的200余种昆虫。经人工繁殖用于防治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柳天蛾、地老虎、杨扇舟蛾、柳毒蛾。该蜂喜在光线较强的幼林地栖息活动。

松毛虫赤眼蜂成虫

生活习性

赤眼蜂发生世代,随蜂种和地区间气候不同而异。松毛虫赤眼蜂在中国北部室内常温下,一年可繁殖18代;长江流域一带可繁殖20~23代;广东全年可繁殖30代。拟澳洲赤眼蜂在长江流域室内常温下,一年可繁殖16~20代,愈南繁殖世代愈多。广赤眼蜂在华北地区室内常温下,一年可繁殖16~18代。均以老熟幼虫及蛹在寄主卵内越冬。以幼虫越冬者,在长江流域一般于翌年3月上中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羽化为成虫。赤眼蜂生长发育与温度高低及寄主卵种类、大小、内含营养物质多少有关,因而子蜂发育天数有明显差别。发育起点温度9.5±0.5℃。在30℃下,完成一代需时7~8天,在25℃下需时11~12天,在20℃下需时15~16天,在10℃下需时40~50天。初龄幼虫冷藏于3~5℃冰箱中,经60天,子蜂羽化率达85%以上。湿度对成虫活动作用明显,同时亦影响子蜂生长发育。相对湿度70~95%,子蜂能正常发育;湿度低于60%,不利于寄生和羽化;湿度过高时,卵卡容易生长霉菌而引起死亡。成虫有向光性和向上性,在室内繁蜂常喜趋向光线强的一方。成虫在强光下特别活跃,寿命较短;在阴暗条件下活动缓慢或群集不动,寿命显著延长。寿命的长短还与温度、湿度、营养有密切关系。如温度超过30℃,相对湿度低于60%以下,成虫寿命只有1天;日平均温25~28℃,相对湿度80~90%,成虫寿命3~5天:温度10℃,相对湿度80%,成虫寿命15~18天。成虫生活期间,如及时补充营养,寿命显著提高。松毛虫赤眼蜂在自然条件下雌性比很高,为60~90%,通过人工多代繁殖后,性比会有所下降。未经交配的母蜂也能产卵,但育出的子代蜂都是雄蜂。

繁殖和利用

赤眼蜂生活周期短,寄主广泛,繁殖能力强,在封闭的容器内可以交配产卵,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以终年繁殖。一头雌蜂可繁殖后代80~250头。室内大量繁殖选择的寄主卵,中国比较广泛地应用拃蚕、蓖麻蚕、松毛虫等的卵,其他国家多用麦蛾、地中海粉螟、米蛾等的卵。人工模拟卵在中国已研制成功,利用制卵机喷制成的人工卵育出的松毛虫赤眼蜂,经林间释放,对松毛虫卵具有较好的搜索和寄生能力。繁蜂时,室温控制在25℃,相对湿度保持85%左右。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治虫,必须与虫情测报紧密配合,根据卵的密度决定放蜂量。在害虫初卵期释放低蜂量,盛卵期释放大蜂量,或采用不同胚胎发育期按比例混放。用于防治松毛虫每公顷放蜂量75~120万头,用于防治杉梢小卷蛾每公顷放蜂75万头,一般防治效果在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