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耐寒性

植物在低温下维持存活温度回升后恢复生长和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低温伤害的温度范围为-1.5—20℃。原产温带地区的植物,低温伤害一般发生在组织冰点温度以下。植物对组织冰点以上低温的耐受能力,称为耐冷性。植物对组织冰点以下低温的耐受能力,称为耐冻性。低温是限制植物自然分布和栽培区带的重要因素,是农业生产的一种主要威胁。

植物在低温下维持存活温度回升后恢复生长和产生经济效益的能力。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低温伤害的温度范围为-1.5—20℃。原产温带地区的植物,低温伤害一般发生在组织冰点温度以下。植物对组织冰点以上低温的耐受能力,称为耐冷性。植物对组织冰点以下低温的耐受能力,称为耐冻性。低温是限制植物自然分布和栽培区带的重要因素,是农业生产的一种主要威胁。植物耐寒性是制订农业区划、确定播种栽植期的重要依据。

冷害与耐冷性

不同生育期冷害表现不同。种子萌发期冷害主要是吸胀冷害;延迟发芽,降低发芽率;并发病害。棉花、大豆、瓜尔豆(CyamoPsis tetragonolobus)等干燥种子在吸胀初期对低温十分敏感,低温浸种会完全丧失发芽率。播种深度为4厘米的已吸胀玉米种子,在32、21、15、10℃下,从播种到出苗的天数分别为2、4、8和28天。4℃下经28天后,死亡种子达36%。低温下胚乳营养物质的泄漏,为适宜低温的病菌提供良好的营养。苗期冷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失绿和青枯萎蔫。低温强光加速叶绿素光氧化,新生叶段中尚未参与叶绿体结构组成的叶绿素分子_易被破坏。减数分裂期和开花期是植物一生中对低温最敏感的间期,水稻减数分裂期如温度在16℃以下,花粉不育率随低温时间延长而增加,开花期如温度在20℃以下,则延迟开花,或闭花不开,开花后闭颖极慢,抑制花药开裂与授粉。果实蔬菜的贮藏冷害症状是变色,局部坏死,形成凹陷斑点。香蕉贮藏的临界温度为13℃以上。

植物在低温下水分运输阻力增加,气孔常不随温度下降而关闭,导致失水大于吸水。风速增加、干冷使水分亏缺加剧。空气湿度提高则可减轻冷害。光合作用,特别是光合磷酸化作用对低温特别敏感,低温削弱偶联因子与类囊体的结合能力,使P/O比降低,而呼吸速率却常常出现不正常的增加。伴随呼吸高峰出现,组织出现受害症状。长时间低温,植株因饥饿而死亡。低温对可溶性酶和膜结合酶活力的影响不同,低温下线粒体上膜结合酶活性明显受抑,细胞质中糖酵解酶类活性下降不大,使细胞中累积乙醇、乙醛等有毒代谢产物。光合和呼吸过程中电子传递系统受阻,超氧物歧化酶活性下降,细胞内自由基生成和清除之间的平衡被破坏,生物自由基积累,加速膜脂和其它高分子物质的过氧化作用。

种种代谢不平衡都与细胞膜特征的改变有关,细胞内溶质外渗是植物冷害的典型生理反应。植物耐冷性主要决定于低温下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J.M.莱昂斯(1973年)提出,当温度降至某一临界值时,细胞膜的物理状态发生可逆变化,由液晶相变为凝胶相。脂肪酰链由无序排列变为有序排列,膜表面收缩,产生龟裂或孔道,导致膜泄漏和代谢不平衡。若低温持续时间较短,相变是可逆的。若低温持续时间过长,细胞内有毒产物大量积累,就会引起不可逆的膜伤害。刘鸿先等(1985年)指出,温度下降时,黄瓜子叶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先于膜泄漏的增加。低温下,SOD中铜锌离子释出,超氧化自由基增热,加速膜脂过氧化作用。低温还能影响膜脂组成,使膜脂脂肪酰链不饱和度增加,相变温度下降。王洪春等分析了206个水稻品种的干胚膜脂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水稻耐冷性越强。脂酸不饱和度增加,膜的流动性增加,膜结合酶活性增加,相变温度下降。但膜脂不饱和度下降不是低温下膜泄漏的直接原因。二者之间是平行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此外,低温下膜的稳定性还与细胞内溶质含量和种类有关。脯氨酸、蔗糖含量增加,可缓解细胞内有毒物质对膜的伤害,抗氧化剂、Ca++、ABA可增强植物的耐冷性。

冻害与耐冻性

一年生植物通常不具备耐冻能力。越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耐受低温的最大能力可达-25℃,其中许多植物虽然地上部已冻死,但位于土壤中的生长点受积雪和土层的保护依然存活。大多数温带落叶树的皮层和形成层在冬季可耐受-60℃左右的低温;木质部射线薄壁细胞保持深过冷;在-40℃左右仍不结冰,一旦结冰,木质部死亡,形成“黑心”。某些无深过冷的木本植物,可耐受-196℃的低温。如偃伏梾木(Cornus stolonifera)及其它极地植物。

木本植物的耐冻性,地上部大于地下部,地上部营养器官大于繁殖器官,冬芽中花原基和子房最不耐冻。枝条在休眠前形成层最不耐冻,进入休眠后,形成层最耐冻,髓部和木质部耐冻性差。

温差变化过大,降温速率过快,会引起植物细胞内结冰而死亡。在自然条件下由于质外体溶质浓度低,通常首先结冰。细胞外水气压下降,细胞失水。每下降1℃相当于细胞水势下降1.2MPa。组织在-10℃下结冰,细胞水势降至-12.0MPa,细胞中几乎不存在可结冰水,细胞间隙或组织之间的冰块越来越大。因此可以说,结冰引起的细胞水分亏缺比在任何逆境下都严重。冻害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脱水,冻害的主要部位是细胞膜。亚致死温度伤害膜的主动运输功能,改变细胞渗透反应;在致死低温下,膜表面剧烈收缩,蛋白质凝聚,丧失分别透性;冻融过程中细胞膜收缩膨胀,引起胞溶作用。植物耐冻性主要决定于细胞膜在结冰时的稳定性。

植物耐冻性随季节而改变。在旺盛生长的季节,即使极度耐冻的植物也会在-3℃下因组织结冰而死亡。植物在低温为主的环境因素诱导下耐冻遗传潜力的表达过程,称为抗寒锻炼或冷驯化。缺乏耐冻遗传潜力的植物,称为不耐冻植物。缺乏适宜的环境条件以诱导耐冻基因的表达,称为不耐冻状态。

抗寒锻炼是需能代谢过程,除适宜的环境诱导外,需要供应营养物质和水分。通常分为诱发、建成和保持三个阶段(见图)。然后随温度回升而解除锻炼。

在抗寒锻炼过程中,植物的形态、结构发生一系列改变。包括发育受阻或休眠,叶片短小而狭窄,匍匐生长,节间缩短。核仁体积和周围的亮环明显变小,核膜孔缩小,几乎完全关闭。线粒体数增加叶绿体内淀粉粒消失,拟脂颗粒增加,前质体和叶绿体聚集,相互嵌合。大液泡分隔成小液泡,液泡吞噬细胞质,出现质壁分离,质膜内陷成波浪形,韧性增加,在收缩膨胀时不易断裂。

抗寒锻炼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主要包括:

①激素平衡改变,脱落酸含量增加,赤霉素和生长素含量下降。在离体组织和细胞水平上,脱落酸可代替低温,诱导耐冻性增加。激素平衡改变可能是植物耐冻基因表达的起动因子。②细胞内含物的种类和浓度改变。可溶性糖和糖醇,可溶性蛋白质、某些氨基酸(特别是脯氨酸),DNA、RNA和抗坏血酸含量增加,含水量下降,细胞汁液浓度升高。这些变化有利于缓解脱水胁迫,改善低温下的生理功能。增加膜的稳定性。③膜成分改变。磷脂含量增加,促进磷脂转移酶活性,磷脂组成改变,磷脂酰乙醇胺(PE)和磷脂酰胆碱(PC)含量增加;脂肪酸不饱和度增加,从桑树皮、黑麦叶片、鸭茅根颈中分离的质膜碎片中磷脂/蛋白质比值明显增加;固醇含量变化不大,但种类改变。质膜蛋白质,特别是糖肽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变化。④膜结构功能的稳定性增加。维持偶联因子的结合能力和主动运输功能,相变温度下降,细胞脱水时仍维持双层构型,对机械应力的抗性增加。

油菜等作物低温锻炼示意图

植物对结冰温度的适应包括:

①避免结冰温度,如以干燥的种子或埋藏于土壤中的延存器官过冬;掌握农田小气候特点,避开低温区和低温层。②防御组织结冰,如增加细胞汁液浓度以降低冰点;使用杀菌剂或拮抗菌以杀死冰成核细菌,促使组织过冷。③减少因细胞外结冰而引起的脱水。细胞内溶质浓度加倍,持水力增加,细胞的脱水量将下降50%。④耐受细胞脱水。细胞脱水时,维持膜系统结构功能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细胞膜的组成、理化特性和结构功能,与植物的基因型和抗寒锻炼有关。同时也受细胞内微环境的影响,某些可溶性蛋白质和糖、脯氨酸对细胞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