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糖业:价格、成本与技术效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糖业:价格、成本与技术效率

作者:司伟
出版时间: 2007-07
ISBN: 978-7-109-11668-9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简介

中国虽然在糖料(甘蔗和甜菜)作物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但同时却面临进口食糖的巨大冲击。

为解释这一奇怪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研究把糖料种植业和制糖工业视为一个整体,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中国糖业各个环节与世界上主要产糖国糖业之间的差距,以找出影响中国糖业竞争力的关键性症结,为我国制糖业参与国际竞争、糖料种植农户应对国际化挑战做基础性研究工作,并力图提供一套在提高糖业竞争力方面,既具有理论深度,又便于实际操作的理论和方案。

本研究首先系统地描述了国际食糖市场的运行机制与各个国家的糖业政策。

然后分别评估了中国食糖市场与国际食糖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中国国内食糖市场一体化程度;中国与世界糖业发展史;糖业政策对中国糖业发展的影响;中国制糖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制糖业的生产效率;制糖企业生产成本差异及利润率的决定;制糖企业与糖料农户之间的交易方式及效率;糖料生产的地区优势、生产效率及成本差异;糖料供给反应与糖料农户的作物选择行为;食糖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等问题。

最后从产业链各个环节彼此协调的角度提出了完整的解决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国际食糖市场是扭曲的,生产成本依然是决定食糖价格长期走向的重要因素。

对于没有足够财力进行农业保护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只有降低成本才能在扭曲的市场中生存与发展。

从长期看,中国各个食糖市场之间是一体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也是一体的。

短期看,国际食糖市场的价格变化不会立刻引起国内市场价格变化;国内食糖市场的价格波动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也很小。

中国制糖业是一个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规模经营可以提高整个行业的赢利能力。

制糖业存在劳动力过剩。

甘蔗制糖业存在资产闲置;甜菜制糖业资本投入不足。

从产业层面上看,多数年份中国制糖工业的技术效率都是最优的;规模效率对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

从企业角度,目前制约糖厂产出的关键在于原料。

制糖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途径不是扩建或新建一些大型的糖厂,而是要通过挖潜改造,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

提高甘蔗蔗糖分和企业的总回收率可以显著地降低企业制糖成本,从而提高利润率。

对制糖企业与糖料农户人为地分隔开来进行多头管理,交易成本高、市场风险大、专用性资产投资不足。

中国糖业区域布局转变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从技术效率方面实现甘蔗增产的空间比较有限。

种植优良品种是提高甘蔗产量的唯一可行的途径。

甜菜种植的技术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扩大甘蔗种植规模对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有限;扩大甜菜种植规模可以显著地降低生产成本。

短期,减免糖料作物的种植税赋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长期,降低糖料生产成本的途径是提高单产与含糖分。

计划经济背景下,粮食价格对糖料供给具有显著的影响。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糖料供给不具有短期价格弹性;但具有长期价格弹性。

与甘蔗相比,甜菜供给对价格变动较为敏感。

1990年以后,甜菜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与其成本收益率的变动趋势相同,甘蔗却相反。

按照目前的价格水平,糖料收购价格有下降的空间,但降价幅度有限。

中国糖业成本高是由于制糖与糖料种植两个环节及糖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提升中国糖业竞争力的关键在糖料生产环节。

应该从制糖环节与糖业政策两方面入手,以糖料生产为核心,降低食糖生产成本。

关键词:中国糖业;价格形成;市场整合;生产成本;技术效率。

目录

百科热词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