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所含文章,牵涉面很广,大体上归纳成作物、农书、农史专题、农书疑义考释、稻文化、农业生态史、书序书评等7个部分。
其中对作物、农书、稻文化和稻作史进行咯 深层解剖,并对相关文字、文献进行考证。
目录
- 自序
- 这本《农史研究文集》是我近20年来(除《稻作史论集》和《中国稻作史》外)发表文字的选集,这些文字分散登载于不同的刊物,把它们集中辑为一集,可便于交流,同时也可借此作一次回顾和总结。我是一个兴趣比较广泛、精力...
- 良渚文化与稻的生产
- 良渚文化经过考古界几十年的发掘研究,对于它的分布范围、上下限的界定、遗址的社会文化性质以及它与太湖流域其他史前文化的关系等,有了愈来愈清楚的认识。基于典型遗址地层关系的分析,可以认定良渚文化与崧泽...
- 论黍和稷
- 《诗经》中常常黍稷连称,周族的祖先称后稷,稷成为百谷之长。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黍的出现次数很多,黄河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谷物遗存中又以粟最多。黍和稷到底是同一种作物或两种不同的作物?千余年来文献中一直...
- 黍和粟的起源及传播问题
- 黍和粟是中国及欧亚大陆最古老的谷物,中国历来被公认是黍粟的起源中心,但有关黍粟的起源和传播问题,仍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为此对中国的黍和粟和起源及其传播作了探讨,对欧亚大陆和中近东地区的黍粟的...
- 粟的驯化细节与农业起源
- 建国40余年来,由于基本建设在各地的广泛展开,考古发掘随着有迅速发展,与农业起源有关的新石器时期遗址大量被发掘出来,加上遗址年代测定技术的改善,把史前不同时期遗址的原始农业内容,比较全面地提示出来,并...
- 黍粟余论
- 笔者以前曾写过一篇《论黍和稷》,意在证明稷当是粟而非不黏之黍。以后觉得黍粟的起源与传播问题很重要,又写过一篇《黍和粟的起源及传播问题》,在写以上两篇过程中,又引发一些联想,无法纳入这两篇中的,于是再写这...
- 也说“雕胡”
- 《寻根》1995年第2期上刊有李晖的论文《“雕胡”探源》,对雕胡这一古代相当普通而现今非常陌生的谷物,作了周详的文献引述和考证分析,使读者含糊疑惑的,得以豁然明朗,并对古人食用雕胡的风俗习惯,及其历史变迁情况...
- 说菱
- 菱是水生的水果,一名芰,又名水栗,和英名Water chestnut不约而同。水栗之名在唐朝时已见记载,“Water chestnut”是否受中国的影响值得探讨。水栗和山区的板栗相比,以它特有的清甜鲜美,富含水分而止渴可口,板栗则...
- 蚕豆的起源与传播问题
- 蚕豆是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重要粮食、饲料、绿肥作物。中国蚕豆产量占世界蚕豆产量的60.29%。从文献记载看,蚕豆在中国的栽培历史不是很长,因50年代在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大粒种子,被鉴定为蚕...
- 玉米传入中国和亚洲的时间、途径及其起源问题
- 玉米原产美洲是没有疑问的。一般都把玉米传入亚洲的时间定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和玉米一起传入亚洲的还有番茄、烟草、南瓜等作物。中国历史上记载玉米的时间绝大多数是在1492年以后,为哥伦布之后传入...
- 花生起源与传入中国的时间问题
- 50年代中,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和江西修水山背遗址先后出土了植物子粒。由发掘单位分别送交浙江农学院种子教研组和江西农学院植物学教研室鉴定。鉴定单位没有人参加现场发掘,是根据送来的实物样品进行鉴别,结...
- 《齐民要术》成书背景小议
-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综合性农书中的第一部,其余依次是元代王桢《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及清代《授时通考》。就其成书年代之早,内容之丰富而言,是最为突出的一部农书。尤其使后人感到迷...
- 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古代的肥料科学
- 我国古代肥料科学的记述可以6世纪的农业科学巨著《齐民要术》(以下简称《要术》)为一条分界线。该书对我国古代北方农业的肥料科学知识有丰富的记述。其所记的材料并不局限于北魏时期,而是继承、摘录秦汉以来的北方...
- 从大型农书体系的比较试论《农政全书》的特色和成就
- 我国历代农书有书目可查的逾500种。其中流传至今的约250余种。在为数众多的农书中,篇幅宏大、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大型综合农书,是众所周知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王祯《农书》及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再,就是...
- 张国维和《农政全书》
- 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四大农书之一(其余三部是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元王祯《农书》,清乾隆敕修《授时通考》),就其内容之丰富和详备而言,《农政全书》可认为是最完整的一部。通常,学者们都被《农政全书》的内...
- 《天工开物》的农学体系的技术特色
- 《天工开物》是一部叙说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专书,全书约62000字。分十八卷,与农业有关的计七卷(占38.9%),字数约23000字(占37.8%),手工业的内容很广,包括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五金,佳兵,丹青,珠玉等。但...
- 《本草纲目》谷部的生物学与农学特色
- 李时珍《本草纲目》虽然是医药学的巨著,但从生物学和农学的角度看,也是极有贡献的著作。本文试就书中的“谷部”内容在生物学和农学上的成就作一些探讨。谷部共四卷(第二十二至二十五卷),李氏在卷二十二中指出:“五...
- 评《〈授时通考〉校注》
- 马宗申校注、姜义安参校的《授时通考校注》本共四册,由农业出版社于最近出齐了,初初翻检之下,围绕校注和有关事项产生了一些读后感,现分述如次。《授时通考》是我国历史上四大综合性农书中的最后一部农书。成书于乾...
- 《沈氏农书》和《乌青志》
- 《沈氏农书》是清初张履祥校定,同张氏自己的《补农书》合并刊行。张履祥介绍《沈氏农书》时只称为涟川沈氏撰,也不知沈氏是谁。只知道该书约写成于崇祯末年。《沈氏农书》共分四部分:“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六畜...
- 方志在农业科学史上的意义
- 方志在我国历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其价值实与国史相等,甚至超过。方志所包括的内容之广,如顾颉刚氏所指出的:“夫以方志保存史料之繁富,纪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纪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纪;纪经济...
- 农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近十多年来我国农史研究有迅速的发展,农史研究的刊物有《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农业考古》以及新创刊的《古今农业》等,显得百花齐放,景象喜人,每年发表的文章数以百计。数量是质量的基础,随着量的增加,就会有质...
- 农史研究和历史语言及外来词
- 中国农业历史的发展是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民族的融合,外来文化的输入和本土文化的输出,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农业历史情况和文献,其中包含不少已经消亡了的...
- 清代农学的成就和问题
-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王朝,其农业又有新的发展,表现在农书的大量增加,其中尤以文献搜集类和地方性农书及专业农书类为突出。在生产技术方面,精耕细作和复种套种更见充实丰富,农学理论也较宋明以来有所...
- 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科学家看农业人才问题
- 农业科学家(以下简称农学家)是现代学科的名词,中国历史上虽有很多研究农业的人才,但就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而言,没有相当于现代农学家这一概念的人物。因此,本文首先对历史上的农学家的界定标准作出说明,即...
-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启发
- 中国的传统农业到明清时期达到其发展的颠峰,并开始走下坡路,至清末而一蹶不振。恰在这个时候接触到西洋的现代农业的挑战,猛然省悟,急起直追,从此进入了新一轮的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回顾这一时期...
- 稻的发展与吴越文化
- 苏南浙北一向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其实所谓鱼米之乡,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饭稻羹鱼”的延伸,从饭稻羹鱼到鱼米之乡是经过了2000年的发展演变才形成的。饭稻羹鱼还是处于粗放的农业阶段,那时的“鱼”是以天然的捕捞...
- 稻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四十余年来我国南北各地到处都有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10000—4000年)的发现。新石器时代是农业起源和发展的最早阶段,也是中华文化孕育的起始时期。北方新石器遗址发掘所见的农业,可以粟...
- 稻文化与粟文化比较
- 众所周知,中华文明赖以孕育发展的自然环境,其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米;蒙新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的海拔也有1000~1500米;而东部平原和丘陵的海拔一般都在500米以下。整个地势是背...
- 龙和稻文化
- 中国人一向以龙为神物,并且认为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几年前一首流行歌曲就叫“龙的传人”。天安门华表、北海九龙壁、故宫祭坛、曲阜孔庙、太原晋祠以及全国各地许多地方的建筑物上,都有栩栩如生的龙的浮雕。龙是如...
- 糯稻文化区
- 日本的渡部忠世于本世纪60年代在印度东北、泰、缅、老挝等北部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探索亚洲稻作的起源与传播途径的问题,著有《稻米之路》一书,该书第四章第四节提出了“糯稻栽培圈”的观点。他指出,现在的老挝、泰...
- 古越语与稻文化
- 在《稻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一文中,提到了东南沿海种稻的民族怎样融入黄河流域共同孕育了中华文明,如果我们要进一步问,这种南北融合的结果,是否至今仍有哪些蛛丝马迹可寻?回答是肯定的。比如,从现今使用的与...
- 稻米——从物质到精神文化
- 稻米的加工分级,自古以来就很讲究,其程度较之现代恐还过之而并无不及。原因说来也很简单,古代人重祭祀,敬祖宗鬼神,对于祭祀用的稻米,必求精而又精,才能博得祖宗鬼神的喜爱。又,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人...
- 稻的汉字名称及文献量
- 每种作物都有汉字的专名,同一种作物往往有不止一个名称,也是容易理解的。譬如秦汉以前叫“菽”的,汉以后慢慢改叫大豆,沿用至今。秦汉以前用单名的麻(指大麻),麦(指小麦),以后区分为大麻、亚麻、脂麻;麦区分为大麦...
- 稻与尝新节及新年
- 尝新也就是吃新米饭,是年纪大一些的人都熟悉的节日。它同其他节日的最大不同是它的日期没有一定,视地区而异,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新谷的收获期各地不同,自然不可能定在一天举行。但是在古代农业社会,人们...
- 稻和人口
-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建立在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作为粮食主角的稻米,在与人口增长的关系上,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稻的分布早在新石器时期即已遍及长江和黄河流域,那时虽然没有人口的统计数...
- 水稻和青蛙
- 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通称的青蛙,秦汉古籍上叫“虾蟆”(或蛤蟆),古书上另有一个称呼叫“蟾蜍”的,现在也很普通。在古代虾蟆是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虾蟆可能是古代种稻的百越人的称呼,百越汉化以后,这称呼被记录下来,又...
- 陆龟蒙和凤蝶生活史
- 陆龟蒙(?—881)是晚唐的文学家,在农业方面,以著有《耒耜经》闻名于后世。但是笔者翻检他的《唐甫里先生文集》中,发现他对农业的贡献还是多方面的,绝非限于《耒耜经》一项。比如他对稻田的鸟兽如野鸭、稻鼠等的记述就...
- 《大唐西域记》和7世纪印度农业史
- 如所周知,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的《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是由唐朝的玄奘口述,僧辩机为之撰写的一部历史地理重要著作。全书记下了五天竺,亲历110国(外加传闻所知的28国)的山川、城邑、物产、习俗、宗教的情...
- 《齐民要术》疑义考释
- 试释“或”与“國”、“域”及“城”
- 甲骨文中有下图1字,《中文大辞典》释作國(简体国)的初文,意指人荷戈,保护中间的小口,这小口是指古代人们居住的聚落与祭坛墓葬所在地。外面的大口是以后加上去的。在古籀文中,或中的小口上下左右都有一根短划,作...
- 说年
- 年是一个极其普通而又很古老的词。现在最常用的义是年龄、年月、年薪等,但最初的年是指五谷成熟,《说文》:“年,五谷熟也。从禾,千声。”因而也可泛指谷物。如孟子所说的“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谷物是一年一收,...
- 说泥与土
- 王云森教授著《中国古代土壤科学》一书中,对古代的“土”和“壤”两个字的含义,作了清楚的区分,并对中国古代土壤科学的内容展开详细论述。笔者注意到书中对古代汉字中与水稻关系密切的“泥”字,一直未有提及。这是有...
- 薏苡和芣苢
- 薏苡,又名薏仁米,因为子粒像玉米,除了食用以外,又供药用,故又名药玉米。1976年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薏苡的种子,说明薏苡在中国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们从历史文献记载上追溯,只能到传说中的“禹母吞薏苡...
- 來、麥和牟
- 现在人们使用的來字,其实原先是小麥的麥字,而现在使用的麥字,原先本是來回的來字。这两个字的互换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早在《诗经·周颂·思文》中的“贻我來牟”还保留來的麥义,但《诗经》中更多的是使用來作动词來...
- 释“”
- 《管子·地员》篇(约公元前3世纪)中提到有名“”的水稻。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水稻品种名称。这个“葛”,经夏纬瑛先生的考证应作“”。笔者除了同意夏先生这一校正外,还有如下的补充意见。夏先生的校释是引张佩纶的...
- 谈“二七以为族”
- 《吕氏春秋》(公元前3世纪)审时篇讲了6种作物(禾、黍、稻、菽、麦、麻)的“得时”(播种及时)和“失时”(播种失时)种植的不同结果,分析得很生动和合乎科学原理。其中对得时之菽(大豆)有:“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即簇...
- “杜糯”小考
-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1274)是一部脍炙人口的记述当时临安(今杭州)社会生活的笔记。卷二十为物产部分,记录了南宋临安地区栽培的水稻品种9个:早占城,红莲,礌泥乌,雪里盆,赤稻,黄籼米,杜糯,光头糯,蛮糯。又,南...
- 古代早稻品种“六十日”之谜
- 中国古农书和方志上凡涉及水稻品种的,时常提到一个名叫“六十日”的早稻品种,笔者对此一直存疑,近来抽空专就六十日试作分析。最早记载“六十日”的,是宋代的《宝祐琴川志》(今江苏常熟)、《淳祐玉峰志》(今江苏昆山)...
- 试释“田有六道,麦为首种”
- 辑佚的《氾胜之书》种麦条首句是“田有六道,麦为首种”。这“六道”二字历来为人们所困惑不解,不知究竟指的哪六道?同时,“首种”二字看似浅显,但也存在误解。万国鼎先生在《氾胜之书辑释》中对六道所作的注释说:“凡田有...
- 中国历史上的森林保护和农田开发
- 中国历史上在秦汉以前,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处理得较好,有理论,有法律道德规范,汉以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即失控,甚至“罢山林之禁,与民共之”。农田开发是森林破坏的主要因素,唐宋以后,梯田遍及长江流域以南的山...
- 中国古代对食物链的认识及其在农业上应用的评述
- 自从农业在地球上出现以来,人类已经发展到不仅直接或间接影响地球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创造了许多局部的生态系统。人类对生活的环境所施加的影响已经改变了其他有机生命的组成,人类这种“所向无敌”的对生态资源...
- 中国古代的“树—农”间作
- 本文所述的“树—农”(tree—crop)间作,“树”指经济树木,“农”指农作物,“间作”也包括混作及套种,相当于“mixed cropping”的含义。树—农间作不同于“木本农业”(forest farming),但二者显然有密切的关系。木本农业的目...
- 槐柳与古代的行道树
- 《齐民要术》卷五“种槐柳楸梓梧柞第五十”中将槐柳列为首二位,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这两种植物与古代人的政治、交通、文化和生活都有密切的关系。这里姑且以交通为例,古代的信息传播和物资流通,依靠马匹和驿站相结...
- 纸衣和纸被
- 在宋以前,长江和黄河流域还没有种植棉花,夏天人们通常都穿丝织品或麻织品的衣服。麻的种类很多,可以是大麻、苎麻、苘麻以及葛等。冬天则穿动物的皮毛或丝棉或麻絮等。宋朝起,棉花从南方海南岛、两广等地北上,进入...
- 《中国古代耕织图》序
- 《中国古代耕织图》经过几年来的辛勤搜集、整理研究和选择,现在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从本选集的目录可以窥见,中国耕织图的起始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的采桑纹铜壶上,此后经汉至清,绵绵不绝,又不断充实丰富。宋代形成了...
-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读后感
- 由李根蟠、卢勋合著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原始农业形态》(以下简称《原始》)一书,经过长期的调查、考察、整理、研究,终于由农业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了。《原始》的出版无论从少数民族史或中国原始农业史研究的角度看,都...
- 《壮族稻作农业史》序
- 自从70年代中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遗址出土了距今约7000年前的大量炭化稻谷以来,长江下游和中游近20年间又继续发现许多含有炭化稻谷的遗址,其年代从距今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甚至万年的新纪录。动摇了黄河流...
- 《绍兴县农业志》序
- 《绍兴县农业志》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现在终于出版了。我因为看过志稿的提纲和初稿,提了一些不成熟的参考意见,深知编写这部农业志的艰辛,一旦功成付梓,编委同志要我为该志写一个序言,觉得光是为了庆贺也是义不容...
- 关于《致富全书》
- 我国民间在历史上按月令体裁编写的农业文献,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夏小正》(夏商时期)。地主豪族经营农副业生产的月令农书以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最著名,以后有唐代韩鄂的《四时纂要》等。到了明代,月令体裁发展成...
- 《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序言
- 《中国农业传统要术集萃》一书的作者,以这书的初稿示我,嘱我过目后写一篇序言,我也以先睹为快,看过以后,就不好推辞这个嘱托,谈点读后感,以代序言吧。首先是这本书名中的要术二字,读者可能觉得有些古怪,作者曾...
- 读《农耕卷》——云南物质文化丛书之一
- 农业发展与农具演变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农业发展会促使农具改革,同样,改进了的农具当然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中国传统农业的农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在未曾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以前,基本已趋向于定型。尽管以...
百科热词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