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 前言
- 2019年9月17日,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畜牧业协会、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和庆阳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庆阳农耕文化节在甘肃省庆阳市隆重开幕...
- 试谈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 农业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 中国5000多年的游牧和农耕历史中衍生出灿烂的农业文明。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生物、技术、文化“基因”,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农业伦理挖掘与研究
- 随着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简称GIAHS)项目的启动,农业文化遗产热潮席卷全球,我国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开发也不断升温...
- 传统农业复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价值研究
-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二十字方针”中,“产业兴旺”是乡村...
- 传统精耕细作农耕文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赵青,2008)。中国原始农业分为火耕农业和耒耜农业,可见中国...
- 农业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的辨析
-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保护”倡议。我国是最早响应项目试点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农业文化遗产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试点的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在我国逐...
- 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进展
- 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中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
- 中国农耕文化的优良传统及其现代价值
- 20世纪以来,在世界工业文明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农业生产领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开始了从“传统农业”向“石油农业”的转变。“石油农业”虽然具有...
- 乡村文化创意及其实践案例
- 乡村文化创意的核心要旨,就是强调采用创新思维与文化理念,对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村生态资源进行创新配置与利用,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发展目标。...
- 农业遗产视角下传统村落的类型划分及发展思路探索
- 传统村落的形成和演变与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它们既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保留了众多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又体现了千百年来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以及历史与现实的承接与转换。因此,...
- 从节气歌谣、谚语看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
-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继中医针灸、珠算后的第三项“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类的“非遗...
- “五谷”杂谈
- 人们年年都会期盼“五谷丰登”,现代养生常常提到“五谷杂粮”。说到“五谷”,人们虽知道该词现代一般用作泛称,指多种粮食,并无具体的定类,但往往也想知道五谷到底原来是指哪些粮食作物。因此,便有了种种解释,莫衷一...
- 也论中国之茶马古道
- 古道,是指古人使用过的,并至今保留着部分或全部遗迹的道路。《载敬党纪·匾辞碑文·古道歇棚记》对古道的释义是:“古道者,古来人世跨空移时、运往行来之途;贯朝穿代、纫忧缀乐之线。”作为一种线性文化遗产,古道虽然...
- 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
- 获取食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农业产生前,渔猎采集成为人类获取食物的主要来源。在这一历史时期,世界各地人们的食物来源种类大多一致。蛋白质和脂肪主要来自捕食动物,而易于人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获...
- 关于旱作梯田系统“毛驴何去何从”的思考
- 涉县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典型的深山区县,境内以王金庄为核心的旱作梯田系统2014年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缺水少土的石灰岩山区,当地人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围绕粮食生产和生计安全...
- 清代四川竹枝词中的农业图景
- 竹枝词是民间诗歌的重要形式,其以便于记忆、吟唱的特点在唐以后的古代社会广为流传。巴地是竹枝词的发源地之一,因而竹枝词又被称为“巴渝曲”,蜀中也是竹枝词流行较早的地区。清代嘉庆年间,别号六对山人的成都人...
- 甘肃省西和县以乞巧节为原型创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探析
- 2007年初,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甘肃省西和县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又录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在发展中形成了众多传统节日,其中乞巧节为唯一一...
- 古代乡村社树文化及其生态意蕴
- “鼓声迎客醉还家,社树团栾日影斜。共喜今年春赛好,缠头红有象生花。”诗人贺铸描绘了一幅宋代乡村春社日的风俗画,人们在社树下饮酒、团聚、赛神的喜庆气氛跃然纸上。古人在社树下庆祝农耕节日,引发我们对社树的思...
- 弘扬传统农学 实现乡村振兴
- 中国农业有1万年以上的发展历史,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发明很多,积累了丰富的农学经验,并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农学体系。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成为国人的共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传统农业一直...
- 农圣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 农圣文化是以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及其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文化。寿光先贤贾思勰是中国古代杰出农学家,自幼喜欢读书、学习,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先后到过今天的河北...
- 农业文化遗产视野下增城古荔枝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利用
-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政府发起旨在保护全球范围内的典型传统农业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以来,活态的、系统性的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正悄然...
- 阳山水蜜桃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 中国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历史,加上不同地区自然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创造了种类繁多、特色明显、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农业文化遗产。这里所说的“农业文化遗产”,是以活态性、系统性、多功能性为主要特征的新的遗...
- 武陵山区油茶林复合系统在脱贫攻坚中的价值论析
- 油茶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油料来源。我国人工种植和利用油茶的历史最迟可以追溯到明代。明代的农书及方志中对油茶的产地、性状、用途及经济性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录。明初俞宗本《种树书》,“九月”和“十月”篇中,分...
相关图书
Books
百科热词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