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粮食市场的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

粮食市场的改革与全球化: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种选择

作者:钟甫宁 曹宝明 朱晶
出版时间: 2004-06
ISBN: 7-109-09068-X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简介

1.研究的总目标 粮食安全的涵义有不同的层面。

随着20多年的连续增产,中国粮食生产总量已经超过需求量,粮食安全的重点开始从强调产量的最大化向其他层面转移,增强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以及提高弱势人群的粮食可获性已成为新时期粮食安全的主要目标。

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索21世纪初期中国如何以市场化导向的改革来实现上述粮食安全目标。

与传统的扩大生产和储备规模不同,利用世界市场和建立国内的统一市场更有利于高效率、低成本地平抑供应波动,实现供应的稳定以及提高低收入农民的粮食可获性。

2.具体目标和研究内容 (1)分析利用国际市场平衡国内粮食生产波动的可行性;(2)分析深化市场导向改革提高低收入缺粮地区农民粮食消费水平的可能性。

3.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用20年来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以下研究假设:(1)国粮食生产的波动与世界市场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而可以适当利用国际市场来平衡国内粮食供应和价格的年际波动;(2)粮食贸易部分替代储备可降低政策成本和实际风险,从而加强粮食安全;(3)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有利于贫穷缺粮地区的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收入,同时从其它地区购买生产成本和价格更低的粮食,从而改善粮食消费和一般福利水平。

4.研究结果 本项目的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中国的粮食生产波动与世界粮食总产量波动以及主要粮食进出口国的生产波动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中国谷物生产波动与世界总产量波动的相关系数为0.21,分品种(玉米、水稻、小麦)计算的波动相关系数在-0.23~0.45之间,不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各品种的主要出口国、主要进口国之间也不存在粮食产量波动的显著正相关。

(2)我国粮食价格与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粮食进口在经济上是安全的。

分品种计算,我国粮食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的相关系数(当年)在0.4~0.65之间,滞后或提前一年的相关系数则明显降低,证明市场价格传递速度很快。

但是,我国现在每年粮食进口额低于进口总额的0.3%,也低于国家外汇储备的0.3%,经济上的安全不存在任何问题。

(3)与地区分割相比,统一的市场可大大降低平衡粮食年际供应波动的必要储备规模。

如果用粮食储备完全“抹平”年际粮食产量的波动,同时要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平衡,最大储备规模的总和为3.46亿吨,而以全国作为统一市场则最大储备的规模仅仅需要8521万吨,两者相差4倍;如果让市场自行吸收年产量2%以下的波动,超过2%的波动由储备和国际市场共同吸收,则最大储备的规模可以降至3000万吨以下。

(4)贫困缺粮地区农民的食品消费与其收入水平高度相关,与当地粮食生产关系不大。

用全国的省级数据计算,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每增加1%,食品消费支出增加0.35%,贫困缺粮地区增加0.42;而粮食播种比例每扩大1%,食品消费支出就会减少0.25%,粮食消费减少0.14%,贫困缺粮地区则分别减少0.57%和0.32%。

用部分省农户数据计算也得到类似结果:农户的人均收入每增加1%,食品消费支出增加0.19%;粮食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每增加1%,贫困缺粮地区农民的食品消费支出下降0.25个百分点。

5.研究结果的政策涵义 粮食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决策目标之一。

长期以来,实现粮食安全的方式多为追求产量的极大化和储备的高水平、分散化。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表明:(1)国内、国际粮食生产波动不同步,我国粮食生产缺乏比较优势,进口粮食需要的外汇占当年外汇总收入和国家外汇储备的比重微不足道,利用国际市场平抑国内粮食生产波动有较好的供应保证,且能增进经济福利;(2)统一的国内市场和统一的储备粮体系,加上适当利用国际市场,可以大幅度降低平抑年际波动所需要的最大粮食储备规模,减少储备费用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成本;(3)贫困缺粮地区农民可以通过市场化的生产决策提高其收入水平,进而加强其粮食可获性。

这些初步结论可以为决策者在考虑实现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目标的手段时增加一些选择,增强其融入世界经济和推进市场化导向改革的信心与动力,更好地适应WTO的规则与要求。

目录

百科热词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