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南川创新“三大机制”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发布时间: 2022-09-27 09:53:00    字体大小:
  9月26日,乡村振兴大讲堂·乡村这十年系列讲座第七期开讲,本期的主讲嘉宾是南川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苏怀林。

  他以《创新“三大机制”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分享该区在推动村容村貌整治提升、促进一三产业互动农旅融合、探索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举措。

  创新解决“三大难题” 

  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川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提升,乡村颜值不断攀升,农村呈现村庄美、田园美、庭院美,农民精神面貌、文明素质极大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南川也因此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

  苏怀林介绍,南川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创新解决了“三大难题”,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

  一是解决了“发展不均衡”难题。

  针对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镇村实际情况,编制完成184个行政村规划,行政村规划编制实现全覆盖,重点聚焦沿旅游景区、沿高速公路、沿城郊环线周边区域,在南北片区分别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着力形成能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带动周边的辐射核心和发展态势。

  二是解决了“规划无特色”难题。

  基于区位、交通、生态、民俗等特征,科学划定生态、生活、建设空间,合理布局村级建设用地,有效引导村民聚集点、乡村旅游服务点、康养体验点等选址。同时,贴近地域建筑特点和民风民俗习惯优化建筑设计,简化地域建筑符号,融合现代建筑功能、材料,注重庭前院后乡土建筑环境营建,以乡风乡韵展现乡味乡愁。

  三是解决了“示范难复制”难题。

  在人口规模大、辐射能力强的乡镇,率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清”“五改”“三规范”示范创建,形成可借鉴、能复制、易推广的经验做法,并建立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专项示范到综合示范的示范引领体系,逐步铺开、逐年建设、分批实施到位。

  创新突破“三大重点” 

  推动村容整洁环境美 

  解决以上三大难题的同时,南川还创新突破了整治环境污染问题、破解产业融合难点以及打通基础设施堵点,推动村容整洁环境美,让美丽乡村更宜业、更宜游。

  在整治环境污染痛点方面,南川以改厕、改房、改路和治水、治土、治污为抓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村向镇拓展。

  “从2018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以来,我们共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3.44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以上。”苏怀林介绍,南川创新实施“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健全完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梯次推进农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立“五长治水”模式,在环境整治过程中,构建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水墨乡村格局。

  在破解产业融合难点方面,该区按照“以产业升级促进环境提升,以环境提升推动产业升级”的思路,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推动产业富民相结合,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让农民吃上“旅游饭”。

  “近几年,南川区重点培育打造‘3+2’特色优势产业,古树茶、方竹笋、蓝莓等已成为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名片。”苏怀林介绍,南川“大观原点”获评“重庆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创建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村4个,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实现68.7亿元。

  在打通基础设施堵点方面,则针对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分年度攻坚突破,切实提升农村宜居宜游水平。2018年以来,南川区已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1600多公里,行政村道路通畅率达到100%,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推进村庄亮化,实施村庄绿化工程,累计创建“重庆市绿色示范村”70个。

  实施“三大保障” 

  确保规范长效持久美 

  南川还通过实施“三大保障”,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规范长效,村庄持久美。

  一是在管护体制上大胆实践,切实加强制度保障。

  引入保洁公司参与农村环境专项治理,依托第三方实现专业运维,规范管理农村垃圾收运和污水处理运行,健全农村公共设施长效管护机制。同时,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方式,优先聘用脱贫群众担任农村专职保洁员,对村庄道路、供排水等公共设施进行长效管护,并创新垃圾转运模式,采取就近原则,将垃圾转运至城区进行无害化处理。

  二是在发动群众上大胆创新,切实加强人文保障。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发动并引导老百姓自行参与规划设计、项目申报、现场施工等环节,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实施村民积分制管理,持续开展洁净家园、乡贤议事、知礼明德、志愿服务、家风传承、文明旅游“六大行动”,组建联合执法队、义务监督队,常态化开展监督,巩固整治成效,营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三是在项目整合上大胆突破,切实加强资金保障。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引导激励市场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构建多元化、多形式投融资机制,破解公共财政对农村投入不足的短板,加大财政资金奖补力度,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农村生活污水等改善环境类公共服务项目予以优先支持,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国土整治、农田水利、通村公路建设等项目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形成合力,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