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盆景历史

中国盆景艺术起源于盆栽,东汉时期(公元25~220)出现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为发端时期;唐代(618~907)受山水画影响,盆栽升华为盆景的形成时期;宋代(960~1279)发展为树木盆景、山水盆景两类;明代(1368~1644)开始总结经验,创立盆景理论;清代(1644~1911)为盆景大发展时期;1949年后,继承和创新,开创盆景美学,进入盆景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盆景艺术起源于盆栽,东汉时期(公元25~220)出现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为发端时期;唐代(618~907)受山水画影响,盆栽升华为盆景的形成时期;宋代(960~1279)发展为树木盆景、山水盆景两类;明代(1368~1644)开始总结经验,创立盆景理论;清代(1644~1911)为盆景大发展时期;1949年后,继承和创新,开创盆景美学,进入盆景发展的新阶段。

河北望都东汉墓壁画(22~220)中出现绘有一陶质卷沿圆盆,盆内栽有六枝红花,置于方形几架之上,植物、盆盎、几架三位一体的盆栽形象。南北朝时期(420~589)山水画兴起,促使将山水树石缩入盆盎成为盆景。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写意山水画和山水园。盆栽者将山石与植物组景,浓缩于盆盎之中,由简单的盆栽而升华为具有意境的盆景。

民间广泛制作、赏玩盆景,并进入宫廷府邸,成为宫苑装饰珍品。1972年在陕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子墓(706年建)甬道东壁上,绘有侍者双手托一盆景的图形(见图)。在唐代阎立本绘的《织贡图》中有以山石进贡的内容,进贡的行列中一人手托浅盆,盆内立一玲珑剔透的山石。宋代除以山石与植物组景外,又有将树木加以艺术处理,形成树木盆景;将石玩组合,“渍以盆水”,形成山水盆景。到了元代高僧韫上人,制作盆景取法自然,饶有画意,擅长作“些子景”,具备“小中见大”的特色,这对元以后制作盆景产生深远影响。明代民间制作盆景更加盛行,并有盆景著作问世,如明代屠隆著《考槃余事·盆玩笺》即是,并首次介绍了蟠扎技艺。绘画、雕刻等艺术家往往也都善作盆景,相互借鉴。隆庆、万历年间(1567~1619)陆庭烂在《南村随笔》中介绍说:“邑人朱三松,择花树修剪,高不盈尺,而奇秀苍古,具虬龙百尺之势,培养数十年方成,或逾百年者,栽以佳盎,伴以白石,列之几案间,……俨然置身长林深壑中。三松之法,不独枝干粗细上下相称,更搜剔其根使屈曲必露,如山中千年老树,此非会心人未能遽领其微妙也。”还有《长物志》(文震亨著)、《群芳谱》(王象晋著)等,都详细记述了制作盆景的技艺。清代,盆景艺术成为园林中重要的一种装饰。盆景材料丰富多彩,艺术形式更为多样,用盆也颇为讲究。1688年陈淏子在《花镜》中也提到一种仿云林山树画意,用白石盆或紫砂盆,将小柏、桧、榆、枫等参差高下,倚山靠石而栽之,或用昆山石或广东英石,随意叠成山林佳景,置于高轩书室之前,供人欣赏。嘉庆年间(1796~1820)五溪苏灵著有《盆景寓录》二卷,书中以叙述树木盆景为多;把盆景植物分成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四大家即金雀、黄杨、迎春、绒针柏。七贤是黄山松、缨络柏、榆、枫、冬青、银杏、雀梅。十八学士为梅、桃、虎刺、冬珊瑚、枸杞、杜鹃花、翠柏、木瓜、蜡梅、天竹、山茶、罗汉松、西府海棠、凤尾竹、紫薇、石榴、六月雪栀子花。花草四雅即兰、菊、水仙、菖蒲。足见当时盆景发展之兴盛。制作盆景的石料以四川、广东所产为贵。钱塘惕庵居士诸九鼎著《石谱》、吴震方著《岭南杂记》等书中均有记述。

章怀太子墓中甬道壁画中的盆景图

树木盆景发展到清代开始采用山野挖掘的树桩作材料创作盆景。

1949年以后,盆景艺术受到了重视。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各地园林部门先后建立盆景园(场)培育、创作盆景,并组织盆景展览。1958年以后,广州、上海和北京等地成立了盆景研究会或盆景协会等;1981年以来,又先后成立了几个全国性的盆景组织,并举办和参加国内外盆景展览,交流技艺,为推动和发展中国盆景艺术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