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平时的防疫措施

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防疫技术问答

问题回答

来源:中国农业出版社>兽医防疫技术问答

1.为什么要把控制和消灭畜禽传染病放在兽医工作的首位?

畜禽传染病可造成畜禽的大批死亡,给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例如猪瘟易感猪群若被猪瘟病毒传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还有些传染病,虽然造成畜禽的死亡率不高,但却可以使家畜的生产性能降低,如鸡的产蛋下降综合征,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损失。还有一些人畜共患病如布鲁氏病、结核病、炭疽、狂犬病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因此,及时正确地防制畜禽传染病,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的保证,也是保证和增进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措施。

2.控制和消灭畜禽疫病为什么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畜禽疫病特别是畜禽传染病给畜牧业生产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控制和消灭畜禽传染病必须要抓好饲养管理,防疫卫生、预防接种、检疫、隔离、消毒等综合预防措施。只要认真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很多疫病是不会发生的,即使发生,也能及时得到控制。在规模化饲养畜禽中,兽医工作的重点必须放在群发病的预防方面,决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如果单纯依靠药物治疗,病畜只会越治越多,给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特别是很多传染病,一旦发生,根本无法治疗,如猪瘟、鸡新城疫等只有采取预防措施,才能控制疫情的发生。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3.为什么抓好畜禽饲养管理可降低畜禽的发病率?

畜禽是否发病,与自身的抗病能力有很大关系。凡体质健壮的畜禽,对病原微生物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当畜禽健康状况恶化时,抗病力大大下降,就容易患病。如猪肺疫就是由于各种因素使猪的抵抗力降低时,才会发生内源性传染。因此,预防畜禽疾病的根本措施就是加强饲养管理,饲喂全价饲料,保证营养齐全,增强畜禽体质。

要重视饲料与饮水卫生、霉烂、变质、腐败和刚喷过农药的饲草饲料不能喂畜禽。更换饲料要逐步进行,应有一周的过渡时期,饮水要符合饮用水的标准。栏舍要经常打扫,食槽与用具要经常清洗与消毒,保持清洁卫生,通风透光,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注意防暑。对于初生仔畜,除了要保证合适的温度外,还应尽早使其吃到初乳,增强仔畜的抗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畜禽正常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从而降低畜禽的发病率。

4.饲养畜禽为什么要坚持“自繁自养”?

“自繁自养”既有利于畜禽的生长,又可防止从外地购进畜禽而带进疫病,大、中型养殖场必须做到自繁自养。实践证明,凡是能坚持“自繁自养”的畜禽场,基本不发生畜禽传染病。如要从外地购进种畜禽,应事先了解该地区过去与现在的疫情以及防疫注射情况,确实无疫情才可引进,并在起运前经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回来后经本地兽医验证、检疫,隔离观察2个月,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在隔离期间,应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没有注射疫苗的应补注疫苗。

小型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饲养畜禽,尽量做到“自繁自养”,若缺乏条件,必须购买,应了解疫情,不从有传染病的单位和地区购买畜禽。大批购进畜禽苗时,应了解预防接种情况,如没有搞,则应在预防接种搞完后,产生了免疫力才能起运。

5.传染病的流行有哪三个环节?

无论何种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相互联系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这三个条件被称为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时,就会造成传染病的流行,缺一就难以发生。

(1)传染源。病原微生物是发生传染病的根本原因。没有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有的寄生虫病也是传染性疾病,其致病物为某虫体。但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也不一定都能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需要一定的毒力,并在有足够的数量才能引起发病。有时它的毒力很强,但数量过少,也不能引起疾病。

病原微生物具有强大的生存和繁殖能力。畜禽的组织和器官内,都有大量微生物生长繁殖,并随分泌物、排泄物等途径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特别是有一些外表健壮的带菌(毒)者,不断地向外界散播病原,使得某种病原不断地传播扩散。所以,消灭病原在防制传染病中十分重要。

(2)传染途径。各种病原体都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进入畜禽体内。如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伤口、粘膜等部位进入机体,其中还有各种媒介物如器皿、工具、昆虫、鸟、鼠等以及不洁的人手等,直接或间接途径的传递是不易觉察的。

(3)易感动物。不同种类的动物,对于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是不同的。只有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有易感性的动物才能引起疾病,相反则不能致病。例如,猪瘟病毒只可使猪发病,而不可使牛、马、禽发病。就是对某种传染病易感的动物,也还受性别、品种、年龄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一般来讲,比较瘦弱和年龄较小的动物易于发病。

6.为什么预防传染病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传染病的发生必须有三个条件,也就是说只要消除其中一个环节,就能防止传染病的流行。但在实际上并不可能,因为任何一个条件,都有其复杂性,都难以彻底消除。消灭病原体很难。病原体分布很广,我们只能在小范围、短期内通过消毒而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由于饲养场不可能与外界完全隔绝,人员、车辆、引种等都会把病原体带入造成污染,特别是隐性带毒者,很难控制,弄得不好,疾病就会在畜群中流行开来。传染途径也不易切断。畜禽在生活过程中必须饮食、呼吸,体表也常和地面或其他物体接触;作为媒介物的工具等不能不用,但难保证不受污染;作为活体的媒介物也不可能全部消灭;还有场内的饲养设施还不够完备。这些复杂关系都能直接或间接为病原体的传播提供条件,所以传播途径这一环是无法彻底切断的。降低动物的易感性也难做好。目前有些传染病可以通过预防接种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但要看疫(菌)苗的免疫效果如何,即使免疫效果很好,过了一段时间免疫力也会下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某种疫病进行了预防接种,也产生了免疫力,但当大量强毒病原体,或已发生变异的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也仍会发病。现在仍有很多传染病至今未制成疫(菌)苗。还有些传染病未被人们了解,所以也不能单靠免疫接种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必须从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和降低动物的易感性三方面着手,当然也应有重点。如猪瘟、鸡新城疫应以预防接种为主,而消灭猪喘气病,则应以控制病猪和带菌猪为主。即使是可预防的传染病也不能依靠单一措施来预防,而应采取“养、防、检、治”四个基本环节的综合措施,才能取得成效,而这些措施应该是经常不间断进行下去。

7.怎样消灭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

(1)煮沸消毒法。把要消毒的物品放在消毒锅内,加热煮沸20~30分钟,可以杀死一般病菌。这种方法简便、经济、实用,适用于注射器、针头和外科器械的消毒。

(2)生物热消毒法。畜禽的粪便、垫草和污水,可堆积发酵,达到消毒的目的。堆积后由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引起发酵,可使温度高达60~70℃,经15~30天可杀死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

(3)化学消毒法。利用化学药剂杀死病原微生物,是兽医常用的方法。畜禽栏舍、粪尿及其分泌物,可用10%~20%石灰乳、2%~3%烧碱和10%~20%的漂白粉消毒,漂白粉液配合应在48小时内用完。

皮肤消毒常用70%酒精、3%~5%碘酊、3%的来苏儿或0.1%新洁尔灭等。

粘膜消毒常用0.1%的高锰酸钾、3%过氧化氢或0.01%~0.05%新洁尔灭等。

手术器械也可用0.05%~0.1%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能达到消毒目的。

8.为什么要做好检疫工作?

检疫就是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是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的主要措施之一。检疫分为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和进出口检疫等。这些检疫目前在我国各级行政区都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作为畜禽的生产单位,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对畜禽进行检疫。

为了了解疫情,对原有畜禽要定期检疫,如传染性马鼻疽、布氏杆菌病等;为了掌握畜禽的健康水平,应定期进行抗体监测,如猪瘟、鸡新城疫的抗体监测。及时调查本场和周围地区的畜禽中的疫情,有助于分析疫病的流行趋势,这些对及时做好兽医卫生防疫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9.为什么要按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

免疫接种是提高机体特异性抵抗力,降低动物易感性的重要措施,它是综合性防疫措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某些传染病如牛瘟、猪瘟、鸡新城疫等病的防制措施中,免疫接种具有关键性作用。但如果没有科学的免疫程序,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应考虑各种传染病的发病季节,注射疫(菌)苗产生抗体的时间、幼畜(禽)母原抗体的滴度,免疫接种方法以及几种疫(菌)苗联合应用等问题。每种传染病的免疫程序是不一样的,在各种疾病的预防中,我们将要作详细介绍。

10.什么是生物药品?如何保管、运输和使用?

生物药品包括疫苗、菌苗、类毒素、抗毒素、抗病血清等。

(1)疫苗。是用病毒或螺旋体本身,除去或减弱它对动物的致病毒力而制成的,疫苗可分为两类:活的弱毒疫苗和死疫苗。活苗优点是产生免疫力需要的时间短,免疫期长,用量也小,缺点是不易保存,有效期短。死苗优点是容易保存,保存时间长,缺点是用量大,产生免疫力需要的时间长。

(2)菌苗。是利用病原菌本身,经人工加工处理后除去或减弱它的致病毒力而制成的。常分死菌苗和活菌苗,其优缺点与疫苗相同。

(3)类毒素。某些病原菌能产生外毒素,用适量甲醛处理外毒素,使之成为无毒而保持有使动物产生抵抗力的制剂,这种制剂就叫类毒素,它能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抗毒素,从而预防疾病。

(4)抗毒素。动物经过反复注射某种病原菌的类毒素或毒素后,就会产生抵抗这种毒素的能力。采取这种动物的血液,提取血清,经过处理就是抗毒素。

(5)抗病血清。用疫(菌)苗多次给动物注射后,动物就会产生对这种病原微生物的坚强抵抗力。抗病血清就是将这样的动物放血,分离血清,再加入一定量的防腐剂制成的。如抗猪瘟血清。

保管、运输和使用生物药品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疫(菌)苗应避免光照,保存在阴暗干燥处。

②生物药品对温度特别敏感,温度忽高忽低,容易损害它的效价。一般讲死苗应保存在2~8℃的温度下,活苗则应保存在0℃以下。

③应冷藏运输,尽量缩短运输时间。

④使用前应检查瓶口是否封固,瓶签是否完整,有效期是否已过。瓶口没封牢、瓶签没有或不完整,有效期已过的疫(菌)苗不能用。

⑤按规定的浓度及稀释液稀释。活苗稀释后必须当天用完。

⑥使用生物药品的器械,用前和用后都应洗净消毒。

⑦废弃的生物药品要妥善处理,活疫(菌)苗必须煮沸或倒在火内烧掉。死菌苗也应深埋。

11.畜禽的防疫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1)选好场址。畜禽场要选择建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水源足、水质好,离公路、河道、村镇、工厂500米以外处,并在四周筑好围墙,场内的生产区、行政管理区、生活区要分开。

(2)坚持入场消毒。畜禽不要与外界的畜禽接触。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前,要换上工作服和胶鞋,并经紫外线照射。经消毒池进入。消毒池的药液要经常更换,注意保护有效浓度。冬季为防消毒池结冰,应放些盐。不让无关人员进入畜禽场,原则上要谢绝参观。必要的参观,要换衣、鞋,经喷雾、紫外线消毒方可进入。场外车辆、用具不准进场,出售种畜禽或商品畜禽时,应在非生产区进行。场区内的职工家属,一律不准养畜禽及其他动物。也不准从场外购买畜禽及其产品。饲养人员不准串岗,用具和设备应固定在各栏舍。不准在生产区宰杀或解剖畜禽。

(3)搞好卫生。每天清扫粪便,将粪便送入发酵池发酵,不准饲养员在猪圈内大便,以防猪吃了人粪患囊虫病。食槽每天清洗一次,饲养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4)杀虫灭鼠,防止猫狗进入畜禽场。蚊、蝇、鼠和猫狗这些动物能传播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应随时消灭或防止进入。同时要保管好饲料,防止饲料被污染。

(5)泔水煮沸消毒再利用。

(6)注意疫情监测。兽医人员应每天观察畜禽的精神状态,运动、采食和饮水,发现疫情及时处理。

12.怎样严格执行消毒制度?

消毒的目的是为了消灭病原体。消毒的时候,应根据不同病原体的弱点,采取不同的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

对于芽孢菌,由于它抵抗能力很强,应选用漂白粉液、碘制剂或氯仿制剂的消毒药。病毒对碱性消毒液敏感,病毒传染病应用碱性消毒液消毒。冬季气候寒冷,液体消毒剂容易被冻结,失去消毒作用,可改用漂白粉、生石灰等。现在新的消毒药不断推出,应根据情况选用。消毒应有足够的剂量,才能达到消毒的目的。还应按科学程序实施消毒。首先要关闭门窗,用消毒液喷洒地面进行清扫,然后再用消毒液将天棚、墙壁、地面、栏舍均匀喷洒,最后隔1小时喷洒1~2次,然后打开门窗,用清水清洗饲槽,除去药味。

平时应建立定期消毒制度,畜禽栏舍每月应进行一次大扫除、大消毒。母畜临产前的产房要彻底清扫消毒。全进全出的畜禽舍,当每批畜禽卖出后要彻底清扫消毒并空舍1周再进畜禽。畜禽粪便要堆积发酵后做肥料。

发生传染病时,病畜禽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及其被污染的土壤、场地、栏舍、用具等要彻底清扫然后消毒,饲养员的衣服、鞋帽也要彻底消毒,所清扫的污物、垃圾,应深埋或烧毁,消毒药可用10%~20%石灰乳(现配现用,不能放置过久),2%的烧碱溶液、0.5%过乙酸溶液、3%福尔马林溶液、1/300菌毒灭溶液、1/200消毒灵等。

13.为什么要进行药物预防?

畜禽的疫病很多,有的有疫苗预防,有的则没有,因此必须依靠药物预防某些疫病。在畜群的饲料、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药物进行集体预防,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使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不受疫病的危害,这也是预防和控制畜禽传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使用的预防药物有活菌制剂、化学药品,抗生素、中草药等。如促菌生可预防仔猪黄痢、白痢,禽沙门氏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等;上霉素可预防猪菌痢。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添加剂,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而影响此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导致机体内正常菌群的紊乱而引起一些不易治愈的疾病。国际上已不允许使用医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我国目前尚无规定,但应尽可能选用非医用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如泰乐菌素、螺旋霉素、竹桃霉素、林可霉素等。

14.为什么要定期驱虫?

畜禽寄生虫严重危害着畜禽生产和人类的健康。驱虫是治疗与消灭畜禽病原寄生虫,减少或预防病原寄生虫扩散的有效措施。高度集约化的猪场、鸡场由于条件较好,寄生虫一般危害不严重。但农区和牧区千家万户饲养的畜禽,寄生虫危害还是比较重的。大多数寄生虫不会造成畜禽的大批死亡,但可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造成畜产品数量的减少、品质下降、产品的废弃。因此,畜禽应定期驱虫,就放牧的马、牛、羊,秋、冬季驱虫是最为重要的,要把它作为一种固定防治制度。因为家畜在秋、冬季体质由强转弱的时节,此时驱虫有利于保护家禽的健康,同时秋、冬季不适于虫卵和幼虫的发育,秋、冬季驱虫可减少牧场的污染。至于在放牧期间如何安排驱虫,则要根据不同寄生虫的生活史及其流行病学的特征而定。猪应在每年春、秋两季对全群猪驱虫一次,断奶后到6月龄的猪应进行1~3次驱虫,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驱虫。驱虫前应做好粪便虫卵检查,弄清猪体内寄生虫种类与危害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选择驱虫药。

驱虫后应注意观察,对出现严重副作用的畜禽应及时抢救。驱虫后排出粪便和虫体应集中处理,使之无害化,防止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