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

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研究

作者:张乐柱
出版时间: 2005-12
ISBN: 7-109-10483-4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简介

本文通过纵向探讨与横向比较对合作金融进行了系统考察,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第一,合作思想基点问题的探讨。

许多学者在探讨中国合作金融问题时,发现在指导思想上存在较大差异,也即“基点”不同,这种不同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不同?其制度环境是怎样的?它们存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是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发现: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合伙制等都是社会化地运用社会资源发展生产力的手段,西方合作指导思想与中国合作的指导思想(即马列的合作思想)共同的基点是针对社会弱者的社会化地运用有限社会资源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第二,合作金融运行机理(内部运行规律)研究。

产权(股权)决定企业的定位和性质,企业的定位和性质又决定了其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经营目标和发展方向又决定了企业经营方式和模式的选择。

企业的产权(股权)必然受经济环境的影响,随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而变异。

合作金融之合作,与其他合作形式不同,它是一个经营特殊商品——货币的联合企业。

因此,其合作是资本基础上劳动的联合,它是劳动与资本两方面的共同联合与合作,其发展的过程必然是资本联合与劳动联合博弈过程,并且两种联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不平衡博弈——在经济欠发达时,寻求互助和服务的劳动联合占主体地位,这时,合作金融组织的运行特征充分体现“合作”特色,人文关爱、友情互助色彩明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向发达经济形态的过渡,弱势群体相应缩小(期间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寻求互助的资金运用减少,寻求投资获利动机的资本联合的影响增大,合作制原则随之调整,在确保合作原则的前提下充分体现投资者的利益,股权结构必然分化,进而实现多元化。

在此基础上,合作金融的经营目标必然多元化。

这一规律从根本上解释了现代合作金融的发展方向——有限合作下的商业化经营。

第三,对中国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改革之路的探讨。

廓清了多年以来有关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中争论不休的许多问题——合作制与“三性”的回归、经营方式与多元化目标、发展方向与模式选择等等。

首先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其发展的阶段性,首次提出了农村信用社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产权关系,由此决定不同的经营目标定位。

第一次提出了农村信用社的转轨形态理论,系统分析了农村信用社模式选择与经济发达程度的相关性,提出了应根据不同的形态与发展阶段,结合当地经济发达程度,设定相应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股份制商业化是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方向。

在对农村信用社产权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上,经过实地调研,结合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农村信用社发展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制度设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建议,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对于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中国合作金融“变异”实质的再审视。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农村信用社是集体经济而非合作经济。

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户以及其他经济组织既不存在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所具有的权利和生存空间,也根本不存在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的交易环境。

农村信用社产权是“集体化”而非“集合化”产权,集合化是指个体产权的集合,个体产权仍然是被尊重的并且是可以获益的,集合产权为个体产权服务;而集体化是指集合并统为一体,不再划分你我,不存在个体产权独立的权益,股金是形成集体的手段。

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作为国家金融的基层机构,作为国家计划配置资源工具的一部分,其积淀自然是(或者说主要是)国家财富的盈余,在不存在市场环境的情况下,整个机构与人员都在国家系统之内,也就不存在“社员股金盈余积累”的结果,何况社员股金占比极小。

所以,资产的积累等大多是国家财政或其他政策支持的结果,政府必然主导其制度变迁。

因而中国合作金融“变异”既有合作思想指导上的差异,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更是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第五,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金融的重塑。

当前构建农村合作金融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其一,重塑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

对农村信用社的股权设置为社员资格股和投资股,资格股主要面向弱势群体——农户、个体工商户等募集,凭资格股获得农村信用社的优先、优惠服务。

投资股主要面向种养业大户、个体民营业主和企业法人募集,是为获取投资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股金。

股权的设置保证了民主管理制度的实行,进而体现并保护社员的利益,并实现对社员的利润返还,形成利益共同体。

其二,培育新型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主要是指让民间金融合法化,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的融资需求。

在催生新的合作金融组织方面,政府应当用诱致性的经济手段发挥导引作用,但最为现实的选择是新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性、专业性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资金联合。

需要强调的一点,新生的合作金融组织必须按照“合作制”原则,充分体现互助功能。

此外,在运用市场营销学的细分原则确定合作金融的市场定位;探寻合作金融运行环境与制度变异的相关性,分析我国现行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服务的相关性等方面也有所创新。

全文共分12章,主要内容分别如下:1.引言。

主要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也即从农村经济对合作金融的急需与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紧迫性说明进行该项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简要评述。

第三,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研究目标与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使用的研究数据来源等。

第四,研究内容的安排与主要创新点。

第五,研究所涉及的中国合作金融组织的范围界定与说明。

2.简述产权与制度的有关理论。

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与当代西方学者关于产权的不同定义及其解释,进而阐述制度选择的主要基准是交易费用,并对制度、交易与交易费用作了解释,指出了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以及利益集团、市场经济存在环境对制度选择具有重要的制衡作用,通过比较与推论可以看出:市场是最节省交易费用的制度安排。

3.合作思想基点问题的探讨。

概述了合作思想发展史,通过考察合作思想产生的背景与环境以及比较分析西方合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合作思想基点的异同,对合作思想产生的基点进行了透视——社会上的相对弱者联合起来抗衡大资本的互助措施,是一种社会化地利用社会财富的经济手段。

指出了二者的差别:关注社会群体的不同——整体与部分;考虑的侧重点不同——政治与经济;采取的道义手段不同——革命与宗教文化;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将合作作为“公有化”的措施,取消个人产权,形成集体产权,造成产权虚置,而西方合作实践建立在个人产权基础上,集合产权为个体产权服务。

4.合作金融发展史的回顾。

指出了现代合作金融诞生的条件:前提条件是商品经济以及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实践基础是传统合作信用形式,它具有独自特征——情感因素、低利率、低信息费用和低交易费用等;制度资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工厂制度和信用制度。

简要介绍了传统合作金融的组织形式,回顾了合作制原则和信用合作原则的发展变化历程,对现代合作金融的异化现象作了经济分析。

探讨了合作金融资本、劳动两种联合博弈及与经济制度环境的关系。

5.各国合作金融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选择了具有较好借鉴意义的几个发达国家——德、美、日、法等国的合作金融作了介绍,主要探讨了其值得借鉴的特色,并归纳了其经验以及对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启示。

6.中国合作金融发展历程回顾及异变分析。

首先对我国现代合作社的起源作了澄清,主要回顾新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历程,探究了“异变现象”的原因,指出了农村信用社产权是“集体化”而非“集合化”产权,集合化是指个体产权的集合,集合产权为个体产权服务;而集体化是指集合并统为一体,不存在个体产权独立的权益,股金是形成集体的手段。

因为在计划经济时期,既不存在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所具有的权利和生存空间,也根本不存在利用市场来配置资源的交易环境。

分析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制度变迁的必然逻辑。

7.农村信用社所有制性质以及产权问题的再探讨。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与论证了农村信用社“股金”的概念、组成以及实质,因此农村信用社股金是“存款化股金”,更具有存款和筹资的实质内容,不承担风险,不具有完整的产权意义。

因而,我国农村信用社不是以个体产权为主的合作制组织,而是共有产权占主体的集体所有制性质组织,处于股份合作制的过渡转型阶段。

它适应了我国的渐进改革,但这种制度又有其与生俱来的弱点和不稳定性。

其发展方向只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个人产权基础上资本的人格化联合。

8.转轨时期农村合作金融——农村信用社发展模式的选择。

从农村信用社处于共有产权占主体的现实出发,发展定位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因而其经营目标只能是“利润最大化”,从减小交易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考虑,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当立足于农村信用社自身,并且从与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相关性出发,因地制宜。

最具效率的便是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

9.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目前农村信用社内部管理体制混乱,原因在于对农信社的阶段性定位及其经营目标认识不足而又强制性制度变迁。

从减小制度变迁成本考虑,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与设计,应充分利用当前的“三会”资源,完整法人产权,选好“当家人”,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并取得政府支持。

10.重塑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培育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当前构建农村合作金融可以通过两条路径:其一,重塑农村信用社的合作性。

对农村信用社的股权设置为社员资格股和投资股,资格股主要面向弱势群体——农户、个体工商户等募集,凭资格股获得农村信用社的优先、优惠服务。

投资股主要面向种养业大户、个体民营业主和企业法人募集,是为获取投资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股金。

股权的设置保证了民主管理制度的实行,进而体现并保护社员的利益,并实现对社员的利润返还,形成利益共同体。

其二,培育新型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主要是指让民间金融合法化,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的融资需求。

在催生新的合作金融组织方面,政府应当用诱致性的经济手段发挥导引作用,但最为现实的选择是新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性、专业性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资金联合。

需要强调的一点,新生的合作金融组织必须按照“合作制”原则,充分体现互助功能。

11.当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主要内容,也即本项研究的政策性建议。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因地制宜选择不同发展模式;落实扶持政策,化解不良资产及金融风险,切实增强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能力。

12.对研究结论与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简要作了说明。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运行机理;制度变迁;发展模式。

目录

百科热词 Words